【總幹事心聲】側寫香港主權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應變牧養(二)

980

王家輝牧師

慈善團體在接受政府大額的津助下辦學,可說是香港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其中教會(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辦學更是佔最大的份額,而本會亦屬本港五大辦學團體之一。(註)在回歸之前,因著港英政府與教會的密切關係,也同時因著傳教士對傳教、辦學與救濟工作的投入,故此教會在港、九、新界及離島均開辦學校,亦藉此廣傳福音。由於教會學校歷史悠久,許多學生在成績和品行也有優異表現,因此深受家長歡迎。這項優良傳統到香港主權回歸後仍能延續。然而,因著時代變遷,落實平等參與是理所當然之事。其他宗教團體,如:佛教、道教等也積極參與辦學,同樣培養出品學兼優學生和社會菁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說是教會辦學與教會發展的黃金時期。透過辦學接觸到許多學生和他們的家庭,在堂校合作下,莘莘學子於成長階段成為基督徒。部份在長大後投身教育行列,又再帶領下一輩的學生信主。這樣的情景相信也是不少信徒熟悉的經驗。

那些年老師和學生的課餘時間充足,在校內的學生團契是頗受歡迎的活動之一。老師帶領學生、同學帶領同學,教會的青少年事工十分興盛。隨著九七前後移民潮出現,教師的流動、教會領袖外流,在缺乏人手的情況下,校園福音事工與教會的青少年事工也出現下滑。

更大的挑戰就是在回歸後進行多次的教育制度改革(簡稱「教改」),例如:教學語言政策、教師語文能力評核、小學轉全日制、校本條例、縮班與殺校、小班教學、引進副學士課程、中學及大學學制改為三、三、四(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本科)、新高中課程、中學文憑試等等。

在這二十五年中,教改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推行過程也急速,甚至引起極大的爭議,例如:二零一二年政府擬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由於政府有意先推行而後檢討,結果引起極大的反應,示威與罷課浪潮不絕,最終要暫緩推行。

平心而論,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推行改革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短時間內推出不同的改革,又欠缺時間作解說,結果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實在可惜!老師們為適應教改的要求已經疲於奔命,而學生亦面對越來越重的學業壓力,為的就是提高競爭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課餘時間變得相當充實,看重成績的學校在課餘時間安排同學補課,或操練不同的科際比賽。看重體藝發展的學校,同學在課餘時間就需要不斷進行各種訓練。

在這樣的改革中,學生的確有機會變成文武全才,可是他們亦承受不少壓力。老師和學生出現精神或情緒困擾是屢見不鮮。以往校園團契的時間要讓路給補課或體藝操練。當青少年人的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時,教會多年不變的活動形式已失去吸引力。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教會關注的事項跟青年人所關心的距離太遠。以不變應萬變的事工模式基本上是失效,難怪青少年群體在教會中不斷萎縮。

那麼教會是否只能選擇跟著潮流而轉變呢?我想這也不是出路。這一代青少年人在信仰基礎知識上不會貧乏,反而認真思考信仰的卻未有得到充分引導。給予標準答案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真精神。此外,從小到大聽了許多耳熟能詳的聖經教導,他們所關心的不在怎樣解釋,而是教會(作為信仰群體)怎樣實踐,個別信徒又可以怎樣踐行信仰。對於具爭議性的討論,如倫理和政治議題,作為基督徒可以怎樣回應,也是青少年渴望有機會參與的討論,這亦是給今日教會一大的牧養考驗!(下期續)

註:根據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條例》(第569章)附表中有關教育界當然委員所列,五大辦學團體為天主教香港教區、保良局、香港聖公會、東華三院及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