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嫻 本會家庭支援服務中心主任
讀《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讀到這一句「對這些歲月的回憶,遠比它們本身更有魅力。」
嗅到兒時用過的香皂味,看到一個老招牌,都有一種心頭一暖,事過境遷的安逸;回憶中這些歲月也許不是特別幸福,也並不是特別驚心動魄的,倒是記憶與當下交錯出來的一種心境。
回憶——本身就是另一個當下
有關記憶,有大量的研究;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Michael Gazzaniga說:「除了薄薄的一層“此刻”,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記憶。」確實如此。
當聆聽別人回憶時,那些敍述,就不單單是過去的事,也包含了當刻的情緒、願望和感知。研究「記憶」的權威學者Frederick Barlett亦指出,那些回憶,除了一些鮮明的細節外,都是我們精心加工後的產物,所以回憶是「重建」記憶,而非「再現」,這不是很有意識地「加工」,是情非得已;因為,回憶著的人,正在他的當下,費力去研究所聽的是否事實(除非是查案,但其實也有很多寃案),有時是徒勞無功,更重要也許是了解眼前人的需要吧。
有很多人會說,回憶美好的片段,自然有「真想回到過去!」的心情,但繼續說下去時,心態卻又不一樣。回憶是一串的,由幸福走到困難,由困難走到平淡,有了這樣的一種視點,就自然不會想回到那「幸福的片段」,因為你知道,回到那一點,就有後來接著的一段。回憶往事,嘗嘗當日的滋味,加上已有的歷練,那種回望,倒有一種嘗佳釀的滋味,是苦也是甜,是甜也是苦的味兒,「對這些歲月的回憶遠比它們本身更有魅力」也許就是這種魅力。
回憶那些特別艱難或不堪回首的段落,又是另一種味道。很少人故意回想,多是不由自主的夢魘;或者在一些成長工作坊或輔導室中,掏出來處理一下。在我自己的經驗裡,當回想這些艱難歲月時,總有一種感受——總算走了過來!那些死去活來的片段,又眼淚又汗水又氣急,回憶起來,情感上的難過仍會存在,但總算走了過來,新的艱難必然會再來,你又會再死去活來,但你又會走過(也總要走過吧),也許這叫「看透」,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有一種心跳得來氣定神閒的心境,這也許就是 「對這些歲月的回憶遠比它們本身更有魅力」 的原因所在。
所謂「更有魅力」,我的演繹是——更豐富、更立體,因為事過境遷了,沒有當刻的情緒激盪,內心清明了一點,又多了今時今刻的體會和智慧,當回望回憶時,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同一件事情,在人生不同階段回憶起來,都有不一樣的反應體會,這種過程,不單讓你更認識過去的自己,也更認識此時此刻的自己,其實是對自己或別人,一種新的了解和接觸。很多人會認為「過去的不要再提」、「放下」,有這樣想法的人,我會想了解一下他當刻的狀態和信念。嘗試這樣去聆聽別人和自己的回憶,可能有很多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