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輝牧師

今年三月一日至五日,本會中學校長會獲四川省教育廳接待,到四川成都進行考察交流。此行共有二十六位中學校長參加,連同本人、學務總監及幾位校監,全團共三十九人。
是次旅程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歷史與航天科技,當然也少不了與教育相關的部分。行程包括參觀武侯祠、都江堰水利工程、汶川地震遺址、中華大熊貓苑、三星堆博物館、國星宇航、杜甫草堂、寬窄巷子等地。與教育相關的亮點是本會銘賢書院與成都石室中學結為姊妹學校。據悉,石室中學所在位置早在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已開設官辦學校,兩千年來雖經歷朝代更替,仍在此興學樹人。此外,在返港前的上午,我們還到訪了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該學院前身是由來華傳教士創辦的華西協合大學,是昔日國內十三間基督教大學之一,與本會頗有淵源。
在眾多景點中,武侯祠是一個特別引發我思考信仰人生的地方。武侯祠供奉的是赫赫有名的諸葛亮。相信大部份本地中學生也讀過他所寫的《出師表》,因為那是中學文憑試的中文閱讀卷十二篇範文之一。在我年輕時,因喜歡閱讀《三國演義》,也被書中描繪的諸葛亮深深吸引,佩服他的神機妙算與至死忠心。雖然書中內容不全是正史,但以小說形式講述歷史故事確實極具吸引力。

在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不惜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備得以與曹操和孫權抗衡,使天下形成三分之勢。然而,司馬徽卻以一句話道出了諸葛亮的人生遺憾,他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意思是雖然諸葛亮遇到了英明的主公,卻因蜀漢資源匱乏,無法完成光復漢室、一統天下的大業,甚為可惜。
的確,縱使擁有曠世之才,若生不逢時,便成為人生的桎梏。在聖經中,有許多人物也有類似的經歷,例如摩西。他出生時正值以色列人受壓迫的艱難時期,本應被殺,卻因被埃及公主無意中的發現而得倖存,並且成長於皇宮之中,可說衣食無憂。後來,他因維護被苦待的以色列同胞,而干犯殺人罪,繼而逃亡,過著放牧的流亡生活,直到上帝在燃燒的荊棘中呼召他,賦予他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奴役的重任。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經歷紅海分開、曠野漂流而不缺食物等神蹟,最終卻因未能遵行上帝的吩咐,被禁止進入應許之地。他只能站在毗斯迦山上遠眺迦南,無法親自踏足那片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應許之地,未能為生命劃上完美的句號。
諸葛亮和摩西都擁有非凡的才華與使命,卻受制於外在環境或自身局限,無法實現最終的理想,也許這就是人生的實況。
面對這樣的限制,我們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徒勞呢?在我看來,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利於我們的處境,而我們自身也存在種種局限。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清楚自己領受了甚麼召命?若能清楚明白,便應勇往直前。只要盡了全力,能無愧於心,也能向上帝交賬,那已是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