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松標 本會社會服務總監
若有外人寄居在你們的地上和你同住,不可欺負他。
寄居在你們那裏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並要愛他如己,
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利未記十九33-34
過去一年有機會成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社會發展常設委員會的一員,參與探討和研習香港人口變遷議題。從有關數據得悉,自九七年回歸以來,由內地及海外移居人士,加上由該等家庭在港出生子女數目,約佔現時全港人口一半,當然大部份是來自內地。雖然香港近十年出生率不斷下降及出現屢次的移民潮,但居港人口(包括常住居民及流動居民)數目未見減少,反之微升,但當中的人口流入流出卻比以往明顯頻繁,無論是海外香港兩邊飛,還是中港兩邊走,更或是每逢假日北上消費旅遊,令香港稱得上是流動城市,而當中的港人亦可算是流徙的群體。
在歷史上,猶太人是一個流散的民族,因信仰、政治、經濟、戰亂及饑荒,經歷過多次大規模遷徙,有些是自主的,有些是被迫的,有些因回應召命找尋應許之地,有些被受威脅而逃離家園,更有些因被擄流落異邦作人質。舊約時代,由亞伯拉罕被呼召,離開吾珥進入迦南,接著雅各一家因饑荒移居到埃及,及後再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離開為奴之地,回歸故土,未有一刻平靜過。在建立國家的歷程中,以色列人也曾經歷不少風雨,南北分裂、城破國滅,被擄回歸。在新約時代,猶太人亦四處流徙,移居不同羅馬帝國屬地,及至近代,經歷大屠殺,及後獨立復國,整個民族在不斷拆毀與重建中成長發展,鞏固了他們的信念、塑造了他們的勇敢和堅毅精神。
小時候常聽到人們形容香港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居住在這小島上的居民,亦與猶太人有著類似的流散經歷。上一代人因政治、經濟和戰亂由內地遷徙到港,過著華洋雜處的殖民地生活,日治時期被迫歸鄉,內戰時避難逃港,七十年代依靠抵壘政策偷渡留港,及後於中英談判期間、六四事件之後、香港回歸前後及近年反修例動盪後,均出現移民潮,期間亦有不少回流歸港,當然二次移民也有一定數目,來來去去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共同經歷。
而香港教會亦何嘗不曾經歷流途遷徙磨練,以中華基督教會為例,於二十世紀初在中華大地建立起一具本色化的合一教會,及後因時局轉變,香港區會承傳先賢努力,在港澳生根建堂,繼續傳道服務,為普建天國於世而努力,不單以牧養居港澳社群為志,宣講聖道,施行聖禮,更不時面向中華大地,透過實際行動表達愛和關懷,見證基督。 作為植根香港的教會必然以中華大地為念,但同時亦要關心城市中因遷徙流途社群的艱辛,個人的離離合合、家人的聚聚散散,對生活上和心靈上所帶來極大的挑戰,這樣的轉變可說是歷史當中的偶然,但上主恩典的看顧和帶領卻又是歷史當中的必然,教會在這高度流動的城市是有一定使命和角色,無論是對移居海外的、留下來的、新移居的,或是暫時寄居的,都應去守望和關顧,但願在透過上主的施恩,教會的努力,醫治當中破碎心靈,重建破裂關係,在絕望處帶出希望,引領未信者尋求真理,最終所有寄居在地的都能在基督的真理中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