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慧 本會家庭支援服務中心輔導員
經歷摯親將會離別,甚麼最重要?
我未有親身經歷,但見證不少家庭故事:因意外或疾病的死亡是突然而來或走了一段病患旅程的、逝者是夫婦關係或親子關係的……其中最重要,應該不是能否見到逝者最後一面,而是生者與逝者在生前曾否經歷過踏實的「在一起」⋯⋯好好的陪伴「過」彼此。
陪伴容易嗎?
一次同學聚會,其中一位同學甲訴説照顧病患的母親很辛苦,母親守寡半生,或許因獨力撫養子女,內心焦慮苦澀,平常說話盡是苦毒的埋怨,蠻不講理,不悅便粗言指責,同學甲對母親又愛又恨,精神上好痛苦。另一位同學乙充滿關懷的口吻回應:「母親年老了,趁她還在生,要好好孝順她呀,免得將來後悔。」同學甲無奈地笑笑點頭,相信她不會反對孝親的重要,但自己對母親的苦毒卻盛載不了,該如何面對?
另一好友是獨生女,丈夫不幸感染惡菌急病入院,生命垂危,離世前一個月,好友天天在深切治療病房守候陪伴。好友母親在她年青是血癌離世,剩下她與父親繼續生活下去,女兒婚後父親便獨居。老爸天天到病房看女兒,但我見好友卻對老爸異常冷淡,雖不至無禮,但看得出關係疏離不佳,我也不解。
好友丈夫離世後某天,好友徬徨無助的聯絡我,傾訴患病老爸入了老人院,情緒脾氣奇怪,常大鬧老人院,不知如何是好。細聴故事,老爸性情一向孤僻奇怪,總是操控無理,自以為是,又不養家。年幼眼見母親受盡父親的氣,現在自己照顧年老體弱父親,做不出離棄他,但也同情不了父親晚年患病要多方適應的痛苦,自己不知如何是好。與好友商討了一些應對方法,老爸慢慢安頓下來,知道好友在老爸的餘生,提供基本照顧,恆常探望至他離世。面對父親的後事,女兒逐樣善後,為這段糾結的關係畫上句號。
有一位案主,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四個已婚遷出,案主是護士,單身獨個兒與母親同住,母親晚年患認知障礙及後更患上腦癌,身心也受折騰。案主很愛母親,傾力照顧,痛苦的卻是兄弟姊妹對照顅及醫療方案的指指點點,七嘴八舌,大家各有期望,但卻鮮有願意提供支援,週旋在兄姊意見及情緒之間,又眼見母親患病辛苦,自己身心虛脫,痛苦不堪。
面對父母年老衰退 — 關係的原貌
好好的陪伴實在談何容易!
父母晚年衰退可以是突然而來,甚至急轉直下,年老的要面對自己患病及衰退的無助感,照顧者要面對父母急劇變化既無奈又無助,身心俱疲。
面對父母衰退,獨生的子女孤單承擔一切決定及奔波;有兄弟姊妹的,各人面對情緒的能力各異,要合作照顧父母,彼此在家庭歷史中經年累月相處的面貌,在壓力下更趨緊張。
有些人,與父母的關係黏連密切,孝順照顧父母來得順暢自然,陪伴父或母渡過餘生到終點,雖傷痛但彼此滿足。又有些人,一生與父或母關係緊張,愛恨交纏;面對衰弱的父母需要照顧,走近父母的張力令關係的痛楚加劇;逃避父母,走遠的內疚又令內心沉重難耐。面對這種糾結的關係,要陪伴父母,很難只抽離地負一連串「孝順」的責任,便能消化內心複雜難解的情結,有時越催迫自己,會越想逃避跟對方接觸。
我相信,陪伴是一份關係,是一份有自己有對方的接觸。當人在情緒脆弱乏力時,有空間靜下來面對自己,尊重自己;人性上能接觸自己及父母的軟弱及限制,我們會有多些能力感受到自己對父母的善意,也有多些能力體諒父母的需要。
總結
家是最原始去學愛與被愛的地方。年幼時我們只能按父母的方式經歷愛;長大成人後,成長的經歷讓我們有多些資源用自己追求的方式去經歷愛。 能「踏實地」陪伴父母走到終點,先由我們為自己好好準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