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煊博士 本會「共享辦學願景,
提升中小學和幼稚園中層專業領導能力,
建立專業學習社群,發展學校邁向學習型組織」
計劃專業發展及統籌主任
引言
本會「共享辦學願景辦學團體校董退修會」(以下簡稱退修會)於二零二五年一月二十五日在屬校全完第一小學新校舍舉行,參加者有區會中央校董、區會堂會中小學法團校董會校監和校董、堂會幼稚園校監和校董、副校長和中層主任,共200多人。出席者皆感到此活動內容充實,具意義和有親切感!在上期第811期《匯聲》已作出初步報告,今期繼續簡單報告共享辦學願景的理念、專題演講、堂校合作短片分享及座談會內容等。
「共享辦學願景」
「願景(Vision)」是願望、理想、遠景或目標(余煊,2005,頁17)。從組織而言,願景是你的組織一個實事求是、可信及具吸引力的未來(Nanus,1992)。它有著一種凝聚力及能使人堅持和實現理想的能力(Senge,1990)。Yukl(2002)指出,成功的「願景」能令組織的使命有活力和生命力。在2003年,一群區會的校監和校董開始討論區會的辦學願景,初稿交中小學校長修訂,後經區會神學牧職部研究,又在區會創會八十五週年紀念宣教會議中討論,最終經區會執行委員會通過!有著多會的共識,「並肩培育豐盛生命,攜手見證基督大愛」便成為區會的辦學願景了。有了願景,我們必須與不同的社群「共享」,才能持續和發展下去。國際著名學者彼得・聖吉(1995,頁307-308)指出,「共同願景是在人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在人類群體活動中,很少有像「共享願景」能激發出這麼強大的力量的。」因此,與學校持分者「共享辦學願景」,是很重要和有必要的。
專題演講
退修會開始,先請教育事工部主席岑國欣教授致歡迎詞及區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馬志民牧師作開會祈禱,隨即請總幹事王家輝牧師及副總幹事蒲錦昌牧師作專題演講。
一、總幹事王家輝牧師主講專題:「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的辦學目標、理念及辦學願景」
王牧師開始演講時指出本會的中學、小學和幼稚園80多間,遍佈全香港、九龍和新界,是我們要服務的禾場。本會深信培育下一代是上帝交託給我們的使命,也是回應社會的實際需要。本會的辦學目標和使命就是「透過學校,傳道服務」。本會有著堅實的教育哲學,包括全人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適應教育、文化教育、質素教育等。辦學願景是「並肩培育豐盛生命,攜手見證基督大愛」。在每年的教育主日,本會都會以「辦學使命宣言」強調本會的辦學精神所在。王牧師亦提出「傳道服務的實踐時要注意的要點有:透過學校傳道服務;重點不在於增加教友人數;重點在於擴大以基督信仰價值正面培育學生品格的機會;不會要求所有教職員必須為基督徒;對基督信仰尊重者已是合適的人員;不期望所有學生也要成為基督徒(當然能夠成為基督徒是最理想的!);未信的學生秉持基督信仰價值行事為人已屬難得。最後,王牧師提醒大家要「行公義,好憐憫,與主同行,活出具質素的人生(豐盛生命),榮神益人(見證基督大愛)!」
二、副總幹事蒲錦昌牧師主講專題:「區會堂校合作的理念及校牧事工的推動」
蒲牧師認為理想的堂校合作是:透過學校、傳道服務;共同使命、聯合行動;並肩培育豐盛生命,攜手見證基督大愛;合作無間;以愛育人;分享資源、產生synergy(協同效應)。蒲牧師指出堂校合作的夥伴關係會有正面的效果,因為學校有教會資源支持,堂會有學校作為實踐使命的場所。還有最可貴的是學校和教會可以攜手建立生命。蒲牧師還介紹了本會提倡在學校推動的「校牧事工」。這事工能使堂會委身投入人力、物力去牧養校內及相關人士;而學校可以開放機會予堂會參與培育學生及照料家長和教師等工作。蒲牧師還介紹了「校牧事工的基本框架」,並列出了「校牧事工計劃」的堂校名單。
堂校合作短片分享
堂校合作的專題演講後,邀請了中學、小學及幼稚園用短片分享堂校合作的情況:
一、方潤華中學與天約堂(由吳俊雄校長提供資料)
方潤華中學與天約堂進行了堂校合作多年,活動涵蓋了多個重要項目。學校資訊日提供了分享福音工作的機會,讓學生和家長了解教會使命及校牧事工。此外,校園報佳音活動吸引了多位師生參加,透過聖誕詩歌傳遞耶穌基督的祝福。在午間團契和「鬆一鬆」活動中,教職員和學生共同敬拜,增進彼此的信仰生活。學生團契的舉行促進了同學間的交流與分享,提升了團契凝聚力。校園牧者的培訓和授章儀式,強調了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今年的福音營主題為”YOLO”,鼓勵學生挑戰自我,分享信仰見證。宗教週會則提供了思考信仰與生活的空間,進一步深化了信仰教育。

二、何福堂小學與龍門堂(由尹淑芬校長提供資料)
何福堂小學與龍門堂自二零一五年起已開展校牧事工計劃,分為學生、家長、及老師三個層面的合作。學生方面,龍門堂同工與本校聖經科老師共同教授聖經科課,又在學校崇拜講道、協辦畢業營、教育主日、與學生午膳,安排週六升中活動等加深學生對信仰的認識。家長方面,龍門堂為家長安排興趣班、親子手工班等,從中分享教養孩童的心得,同時與家長建立信仰關係,也開辦長者多元課程,讓年長的家長發展不同的興趣及認識信仰。老師方面,龍門堂同工除了協助帶教師團契,每年也會與全體老師分組進行聚餐團契,勉勵老師們。

三、基法幼稚園與梁發紀念禮拜堂(由黃秀麗校長提供資料)
雙方已有數十年合作無間,希望透過學校,家長更認識主耶穌。每年舉辦「家長系列課程」全年共十二堂。在每次社工分享專題後,便會分成小組,由牧者和社工透過小組聆聽家長心聲和彼此分享,建立互相扶持的同行關係。其後牧者更透過經文,讓家長學會聆聽自己的心聲和反思教養的歷程。透過小組彼此建立同行守望的關係,更透過家長早餐,讓家長感到教會的存在,就像他們第二個家。在聚會中放低做父母的身份,單單安靜聆聽和善待自己,讓家長更親近上帝。但願這福音種子,慢慢地在他們的心裡扎根成長,更認識從上帝而來的「愛」。

座談會
座談會分享的題目:「教育大趨勢的挑戰與辦學團體的回應建議」,由學務總監陳俊傑先生主持,三位嘉賓對題目發表意見及互相交流:
一、英華書院陳狄安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
陳校長認為在一個資訊發達的社會及人們普遍渴求效率的態度下,不少青少年都已經具備十分高階的資訊科技運作能力。我們值得反思的是,現代的教育是否還是停留在19及20 世紀的方式,即著重知識的傳授?要讓我們新一代能夠裝備好自己,面對21世紀的挑戰,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及技能提升。縱觀現在世界的地緣,地區及地方政治不斷改變,我們今天絶不能準確估計新一代將會面對如何的挑戰及機遇,我們更應該教導他們走當行的道,讓他們明辨是非,格物致知,希望到老也不偏離。
二、協和小學(長沙灣)蔡世鴻校長(教育評議會主席)
蔡校長指出學校面對收生不足,要有自己的特色,才可解決問題。他很喜歡看高台跳水。比賽時,跳水運動員要跳出指定動作、自選動作和難度動作。學校也應該是這樣。學生操行好,成績好、老師用心教學,這都是「指定動作」,是學校應該做好和必須做好的。至於學校的「自選動作」,就是在正規課程和活動上,跑出自己的特色和校園文化。至於「難度動作」,就是帶領學校推動一些獨特的學習活動,或在某一方面成為學界的表表者,例如有些學校發展航天教育,有些則變成音樂學院,這樣做不單是為了收生,也是為了發展學生的才能。
三、區會教育專業發展項目專員梁淑儀專員(教育行政學會會長)
梁專員認為香港的教育新趨勢,包括七個學習宗旨、國民和國安教育、STEAM、AI、航天、價值教育及健康教育方式。挑戰方面是外評標準的改變,和學校要面對新改變的適應。建議要加強教師培訓,如參加研討會、工作坊,觀摩和參觀不同的學習圈,學校成員才有能力去面對新挑戰。若挑戰是因移民潮及退休潮造成學校的人事更替,建議加強學校同工的傳承包括校長、新晉升主任、新入職老師的輔導及傳承工作,及建立高效能的團隊。最後,人口向下降造成學校收生的壓力。建議向外界不同的準持分者,包括學生及家長,介紹學校特色,讓外界人士更認識學校,加強學校與外界的溝通;另外也需要向教育局反映情況,讓當局制定有效政策穩定學校生態。
總結 感謝主!這次退修會在祂的保守下順利舉行。參加者以辦學團體校董和校長及中層教師為主,他們很滿意這次活動。大家藉此機會不但可以對區會了解更多、還能互相認識,並能凝聚起來!問卷調查回應皆是很正面的。期望下一次的活動,可以邀請其他的持分者一起參與,使更多人能「並肩」和「攜手」為培育下一代豐盛生命而努力!
參考資料
Nanus, B. (1992). Visionary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Yukl, G.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余煊(2005)。〈邁向共同願景〉。載於余煊、蘇義有(主編),《我們的願景》,頁17-30。香港: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彼得.聖吉,郭進隆譯(1995)。《第五項修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