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專講】出書

33

蒲錦昌牧師 本會副總幹事

出版一本書,原來比寫一本還要難!

Screenshot

大約在十年前,當我還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的時候,與天主教會(公教)及協進會部分成員教會一起成立了神學對談小組,推動基督宗教內的對話和合一。對談小組其中一個工作,便是出版以神職人員及信徒為對象的書。幾年時間,《牆裡牆外——神學對談系列》已經出版了三冊。第一冊100多頁,第二冊200多頁,到第三冊已經超過300頁了。雖然第一、二冊我也有參與編輯的工作,但第三冊卻要承擔起編輯小組主席的職責,工作自然也多起來了。

第三冊的主題是靈修,目的是透過不同靈修傳統的分享,讓讀者了解上主賜予歷世歷代及不同教會傳統的遺產是多麼的豐富!

由於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正準備出版一本相同題材的書,而我剛好是文藝的執委,於是我便在對談小組及文藝方面進行溝通,結果大家均同意合作出版。對談小組有不同教會傳統及宗派的網絡,文藝則有出版的專業,大家合作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益。當然,任何機構上的合作都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更強的信任。

這也是合一工作令人格外經歷上主及聖靈奇妙作為的原因!

有了主題,我們便開始策劃內容及邀請作者。當時,文藝手上已有一些稿件,包括依納爵、方濟、神秘主義、貴格派、循道衛理宗、福音派和五旬宗等靈修傳統的文章。為了達到公教和新教(基督教)的對話及了解,我們又邀請了公教方面提供一篇有關公教對神恩運動(即靈恩運動)的理解及經驗。此外,我們亦邀請了公教的作者寫一篇玫瑰經祈禱的文章,讓新教讀者直接從公教方面認識玫瑰經,而非透過其他新教人士的眼光。還有,二十世紀教會在合一上有長足的發展,靈修上也是。因此,我們邀請了泰澤團體及普世博愛運動這兩個特別重視推動合一的群體分享他們的靈修經驗。當這些稿件差不多收齊時,編輯小組覺得需要把靈修經驗帶回我們生活的處境。於是,我們又辦了兩次講座,讓香港對基督宗教靈修生活有研究及認識者互相聆聽和對話,使歷史中的靈修傳統可以成為今日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由思考主題,組織稿件,商量合作,商談合約,邀請作者,舉辦講座,校對稿件,邀請設計,設定售價,催促印刷,到出版銷售等,我都有機會全程參與,和編輯小組一起討論及分工。雖然這是義務工作,但是,因為負起了責任,還是需要盡上一分力量!還記得去年中秋翌日是假期,我收到文藝同工的來電,表示手上已經拿到校對稿,希望幾天內可以完成二校。

我因為只有當天有空,之後幾天都排滿事情,而其他編輯小組成員又剛巧沒空,結果我當日拿到印刷公司的二校稿,下午開始工作至晚上,第二天則上午五時左右校對至七時多,終於完成並在當日交回文藝同工手上。我也因此體會到出書趕死線的味道!有機會一嘗出版書籍的辛勞和樂趣,實在令人回味。

以基督宗教內對話的角度來撰寫的中文屬靈書籍,算是少見。希望這本書成為教會的祝福,在教會合一上產生積極的作用。 在資訊氾濫,短片充斥的網絡時代,出版屬靈書籍仍然有價值嗎?仍然有讀者嗎?我相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