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僕之言】同作上主忠僕(上)

35

翁傳鏗牧師 本會退休牧師

我們的焦點應該放在十一位準備受按立及接納的同工身上,但我不會恭喜他們,因為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我走了差不多四十年,只能說感恩。雖然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現在回望,感到的卻是恩典,其實今天我能站在這講道台上講道也是恩典。

我預備講章的時候,腦內浮現了很多牧者對我的帶領和鼓勵。所以以下我會提及很多牧者的名字,不過我不會談自己,事實上,我不是謙虛,雖然稍後我會談謙虛,因為我真的沒有甚麼成就。崇基神學院的一篇訪問,我隨意亂說,但那位編輯很厲害,她說:「翁牧師是一位補位的牧師」。甚麼是補位牧師呢?以前我很喜歡看足球比賽,即後備球員。就是說那裏沒有人做,我就去做。後備球員也補了四十年,充滿恩典。既然我是補位牧師,我只能和大家分享在四十年來,那些牧者對我提攜引導,彼此互勉。

從事牧職工作的確不容易,因為其他工作有完成階段,然而關心人何時才算完結呢?其他工作有預算,有很多人力支援,雖然教會有預算,但是否和我們的事工吻合?當教會有很多人移民,預算也受影響。我沒有受近年移民潮影響,因為不用擔大旗,但我曾經歷上一波九七回歸前後的挑戰。記得有一次,一位執事(他已返回天家)和我傾談,他看看執事名單對我說:「翁牧師,九七後,只剩下我和你了。」這是一幅現實的圖畫,我們面對很多困難,但不能對人傾訴,因為牧者是要剛強膽壯,帶領群羊的。當我耗盡疲乏時,也不能讓人知道我的失敗。牧職的確不容易,如果說做基督徒不容易,做牧師更加不容易。我記得一首古老英文聖詩,叫做〈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其次,做其他工作可以轉行,做牧師是不能轉行的。以前很多牧者年紀很大才接受按立,就是要經過多番考慮才作決定。曾有牧者對我說,難道我受按後,不久又轉回去賣花生嗎?這讓我們看到這是一條不歸路。所以我有一個陰影,當我做宣教師的時候,我想如果學校有教席,我可以返回去當教師,但當我做了牧師,我知道自己不能返回去了。我做宣教師的時候,有三個橙箱放在朋友倉庫,內有中文及中史參考書,用來出題目用的,預算日後重執教鞭,這些東西便派用場。感謝主,最後我不用這些東西,把它們送了給一位當教師的肢體。可見這就是一條不歸路。

為何這是一條不歸路呢?耶利米書一章4-10節告訴我們,無論你醒覺與否,我們在母腹中,已蒙上帝特別揀選,祂不是叫我們做容易的工作。耶利米的時代,之前有好的王,聖經上說以後也不會再有這樣好的王 —— 約西亞,跟著他的兒子們約亞敬及約阿斤作王的時間都不長,因為當時是艱難的時期,上帝揀選祂的僕人不知道是欣賞他,還是要考驗他?

我讀神學時,潘應求牧師教系統神學,談到上帝旨意一課時,他說很多人把上帝旨意當作寶貝,放在袋中。如上帝叫你離開去加拿大,你會說是上帝旨意;但上帝叫你去非洲,你會回家祈禱才決定。他說,這是一個很強大的武器,我們要慎用。祈禱很重要,但不能放在袋中。另外,當年很多人移民,我問李清詞牧師是否值得考慮?李牧師說:「上帝的旨意通常是叫人走艱難的路,不是走容易的路。」當時我想艱難的路就是留在香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教會只有我和另一位執事。其後有些教友回流,但對事工也有一定的影響。在這特別的世代,上帝呼召我們這一群,實在有祂的美意。我們看看自己,特別是我,由年幼到年長,都不是一個出色的人,頂多是中間,為何要揀選我呢?當年我申請入讀神學,神學委員會眾牧者問我:何時有呼召?對教會服侍有何抱負?我如實回答:我獨留在長洲一個早上,甚麼也看不到,但我有心了解信仰。當時有些人存疑,汪彼得牧師表示:不是上山學法,隨時可返回原有崗位。他讀了三年神學,對我們學校的宗教教育也有幫助。汪牧師給我額外恩典修讀神學。三年學習,令我有很多掙扎,同學們有很多鴻圖大志,我卻感到混亂。直到上周天和牧師課時,我是他空間上的入室弟子,因為當時只有兩個人修讀,其後那位同學退學,只有我一個人上課。周牧師挑戰我:「翁同學,你經常說自己沒有資格做牧師,你有沒有為此祈禱?那些說自己有資格的,其實沒有資格,因為他們驕傲,驕傲是很大的罪。你試試吧!」他的鼓勵,讓我有機會尋求甚麼是牧職。

我曾在兩所不算大的教會實習,今天我要感謝這兩所教會,他們對我講道的接納,雖然我性格率直,以致為人處事上經常得罪人,但仍得到肯定和接納,讓我建立自信。神學畢業後,區會沒有叫我獨當一面,當時畢業生一般是要獨當一面的。汪彼得牧師和李清詞牧師給我機會,一半時間在堂會,一半時間在學校,慢慢地過渡,這是很大的恩典。說來說去,我們接受這呼召,承擔使命,不是我們有甚麼長處,正如先知既年青又不善辭令,好像我一樣,我今天比較好些,畢竟講了幾十年道。

我們是蒙上帝選召的人,所以要醒覺,醒覺不是我們有甚麼地位,或做了牧師未來可做甚麼,而是要醒覺我們最基本的身份。無論我做甚麼,就算我退下區會職務,我仍是上帝的僕人。這是我透過耶利米書這段經文明白到的。正如唐佑之牧師勉勵做牧師的人說:「其實做牧者身份比地位重要。」地位會不斷改變,就以拍照為例,我試過站在中央位置,現在要靠邊站,這是反映地位的事實。但身為牧師,無論你往哪裏去,別人都會稱呼你牧師,這是終生侍奉上帝的回應。

跟著談到馬可福音十章35-45節,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提及我們怎樣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們既有這尊貴的身份,但與得到的回報或表面上得到的回應未必相符。跟隨耶穌基督很久的門徒雅各和約翰,他們是第一批跟隨者,竟然不明白耶穌,在稱呼耶穌上,叫耶穌「夫子」,沒有稱「主啊」,只當耶穌是老師。他們可能經歷登山變像的榮耀後,滿腦子充滿的是榮耀的席位。想深一層,他們想做領袖,可能認為彼得是個衝動的人,很多事情又不合主的心意,不如由我們來吧,就如今天職場上很多人爭上位。耶穌沒有向他們說甚麼道理,只是提出事實,就是我飲的是苦杯,我受的洗也不是簡單的洗。今天洗禮好像很容易,然而從福音書看到洗禮不單是儀節,對耶穌來說,洗禮是身份的認同,祂是以君王的身份,承擔僕人的使命。所以要讓門徒知道,跟隨耶穌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反而是苦路。但在39節,他們說:「我們能。」結果怎樣呢?其他門徒就惱怒。過去對惱怒有很多的解釋,有說他們惱怒雅各和約翰,我認為另一些較人性化和合理的解釋是:為何你們要爭呢?我們還未出聲啊,你們反而要來爭?今年是馬可年,我一直在推敲門徒跟隨耶穌在金錢和物質方面,雖然沒有甚麼益處,但跟隨主也頗威風,有那麼多群眾擁戴,又勉強祂作王。我們有時離開信仰,因為我們痛苦,甚至質疑,但多少時候,我們是成功,被勝利沖昏頭腦,我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其實也會在信仰正規道路上滑了下來。這裏給我們很大的提醒互勉,當我們願意走這條蒙召的道路,是一條不易的路,無論在形勢上,內心掙扎上也是不容易。耶穌基督邀請的不單是十一位門徒,或坐在這裏的眾牧者,其實是呼召我們每個人背起十字架跟隨祂。

當年我在這裏畢業,梁林開牧師負責講道,他說了兩件事:我們做牧師,有時好像門口的地氈,我們是被人踩的。另一件事是當時有位「神學家」出了每星期的講道資料,供人購買。梁牧師大膽地說:「如果我畢業時,有這些就好了,不用辛苦幾十年。」但他跟著說:「只是開玩笑而已,我是叫你們不要用。」我牢記梁牧師當日的訓勉,就是做牧者有時會被人踩,會很辛苦,其次是不要吃「即食麵」。特別承接宗教改革的教會,我們注重講道,所以在上次按立牧師儀節中,我講到牧職的核心是宣講聖道及施行聖禮。這是加爾文和馬丁路德對教會的定義。從這角度看,梁牧師告訴我們,做牧者可能會受苦,甚至被人踩,但千萬不要走捷徑,要用心宣講上帝的話語。(未完,下期續)

編註:本文為本會於2024年10月13日下午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舉行之二零二四年按立牧師暨接納牧師感恩崇拜宣道之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