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福音鐘聲今擊響 傳到天涯與海角

40

容慧雯 公理堂

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早上,與公理堂主任牧師譚日昇牧師、堂會主席吳保羅執事、余震東宣教師、李景賢宣教師、劉美鐘牧師、還有長執、堂委與弟兄姊妹一行十九人,乘渡輪前往南丫島參與林馬堂的主日崇拜;然而,我們此行的最終目的,是出席崇拜後的「古鐘感恩禮」。

林馬堂新聖堂於二零二三年年底落成啟用,二零二四年年初,該堂堂主任李淑儀宣教師向我查詢他們現存古鐘是否原屬公理堂之物,他們想趁新聖堂啟用,正式發謝函感謝原屬教會昔日的慷慨分享。原來,其已故義務堂主任黎就光先生曾向教友提及古鐘來歷,但因年代久遠,記憶模糊,他們不能肯定古鐘是來自公理堂還是望覺堂。另外,淑儀宣教師又提到一幀刊於《公理堂開基一百二十五週年紀念特刊》內的照片,照片中公理堂開基時使用之歷史性古鐘與林馬堂古鐘極為相似。

接到淑儀宣教師的查詢後,只感滿腹疑問。一來從未聞說教會曾有借鐘之舉,其次對教會居然能將極具歷史意義之開基古鐘借出,甚覺不合常理;加上現時於教會文物室內明明已保存了一口銅鐘,是二零零九年拆卸重建銅鑼灣禮頓道堂時存留下來的文物。但基於追尋真相的精神,便開始循不同途徑求證林馬堂古鐘與公理堂的關係。追查途徑包括:比對幾口古鐘的外型、翻查教會文獻(包括歷年崇拜週刊、月刊、堂會會議文件、堂慶事工文件記錄等)以及訪問資深牧長和會友,而初步結果顯示,林馬堂古鐘與公理堂開基古鐘外型九成九相似,反而公理堂開基古鐘與現存古鐘竟無相似之處,明顯是兩口不同的銅鐘。其後,在一九八三年九月教會月刊《公理之聲》內終於找到唯一一片資料,一篇標題為〈福音鐘聲今擊響 傳到天涯與海角〉的文章,證實林馬堂古鐘確實原屬公理堂所有。

簡言之,公理堂於一八八三年在香港開基,一九零一年在上環落成第一所禮拜堂樓梯街堂,至五十年代遷堂至銅鑼灣,樓梯街堂建築物改作其他用途。六十年代末期,樓梯街堂拆卸重建,公理堂通知區會屬下新界堂會,可無條件取用拆卸時存留之物,當時古鐘便由林馬堂領去,用於主日敲鐘召集會友參與崇拜。一九八三年,黎就光先生得聞公理堂開基一百周年舉行歷史文物展覽,主動將古鐘送回禮頓道堂展覽一星期,於是便留下了一幀開基古鐘照片,二十五年後刊於公理堂的堂慶特刊之內。

禮頓道舊堂於聖堂樓頂原設有鐘樓,每主日崇拜開始之時本有敲鐘傳統,遺憾至九十年代因接鄰近居民投訴,主日敲鐘擾人清夢,教會逼於無奈只能停止敲鐘。然而,超過半世紀前流傳到南丫小島上一口小小古鐘,至今仍發揮它的功用。據淑儀宣教師所言,未遷新堂之前每主日在舊堂敲響古鐘,鐘聲遼亮能響至榕樹灣碼頭。二零二四年九月,公理堂堂會經過審慎商討,深覺讓小小古鐘留在林馬堂延續其每主日敲鐘的使命,較保存在教會文物室內,成為其中一件古物來得更有意義,於是通過不會取回古鐘,讓林馬堂繼續使用(註:惟他日若林馬堂不再使用古鐘,需將古鐘送回),並在目前古鐘懸掛之處附近設一牌匾,記述古鐘事件始末,讓此事件不致再度煙沒於歷史長河。十二月舉行的「古鐘感恩禮」,更是讓兩堂會友一同參與,見證這段延續了數十年分享上主恩典的美事。 後記:對公理堂而言,小小古鐘作為昔日樓梯街堂僅存下來的文物,本身已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雖然曾有弟兄姊妹笑言,借出古鐘已是數十年前之事,事過境遷現在才來舉行感恩儀節似乎有點「搞笑」!然而筆者認為,「古鐘事件」單純源自一顆感恩的心,是林馬堂想為昔日接受了其他堂會的恩惠,打算在上主面前來一次正正式式的謝恩禮。上主的恩典從來不會遲到,從來都是愚鈍的我們遲遲不懂向上主謝恩;而這一次,向上主謝恩雖然遲來,但不可不到!

林馬堂黎就光先生手持小小古鐘,看得出心中充滿喜悅。
公理堂開基古鐘照片記錄了古鐘外貌,成為其中一份重要證據。
小小古鐘被重置於林馬堂新聖堂樓頂,即便遠觀仍清晰可見。
古鐘感恩禮上,由兩堂堂會主席吳保羅執事及鄭英執事移交㒣表古鐘的牌匾圖。
林馬堂於同一天在新聖堂樓頂舉行「明陣」啟用儀式,禮畢後公理堂一眾兄姊與李淑儀宣教師及蘇成溢牧師站在「明陣」之上拍攝全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