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牛集】從閱讀而來的啟發

78

黃仲良校長  桂華山中學

我希望與大家分享在悠長的暑假中看過的兩本書及一篇短文。相信對於家長、老師和關心青少年成長的人來說,均會像我一樣,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黃重光醫生著:《成功父母之道》

在執拾書櫃時,無意之中發現《成功父母之道》一書。翻閱後,深感共鳴。雖然這是黃重光醫生多年前的一本著作,但當中所提及培育子女獲得快樂和成功的原則,卻是歷久常新的。

黃醫生不單是一位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在專業醫學雜誌刊登了超過六十多篇精神科醫學研究報告及專業文章,他更撰寫了多本有關強化精神健康及父母之道的系列書籍。他亦經常在不同的家長講座中分享他獨到的見解和見證。

黃醫生以五個原則來鍛鍊他的三名子女:

  • 為子女定下清楚目標,包括學業、自尊、自律、交友、體藝的均衡發展。
  • 教導子女以充滿決心,且輕快的步伐面對失敗和挑戰。
  • 給子女充足的「營養」和「運動」,除身體所需的營養,也需要給與他們愛、了解、接納、鼓勵,以及作適時的要求和督促。
  • 鼓勵子女建立友誼,結交真正的朋友。
  • 子女跌倒了,把他們扶起來。鼓勵他們遇到挫敗後要重新振作,迎難而上。
  • 教養子女時,父母一定要用時間、用愛、用行動來陪伴他們成長。

林瑞芳教授著:《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

第二本書是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林瑞芳教授所寫的《怎樣教孩子自動自覺》。該書正好呼應桂華山中學近年推行的「自主學習」。它主要講述如何改善孩子的行為,理論實例並重,每章都有精要的總結。林教授指出:「讓孩子自主,並非讓他自我中心,為所欲為。所謂『自主』不只是自己作決定。自己作決定只說了『自主』的一半意思。『自主』還必須包括自己承擔自己所做事情的後果。當父母事事為孩子張羅,事事為孩子包攬,不曾讓孩子承擔自己做事的後果,這種出於疼愛的保護做法也不見得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懂得承擔責任的,不是自主,而只是自私。

哈佛大學推薦20個快樂的習慣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短文,為〈哈佛大學推薦20個快樂的習慣〉,包括「Be grateful」(要學會感恩)、「Choose your friends wisely」(明智地選擇自己的朋友)、「Cultivate compassion」(培養同情心)等等。這些「習慣」,你在網上很容易就會找到,但我卻想分享這個研究的一些背景。這個研究歷時七十五年,目的是要找出人在成長的發展中(Adult development),真正的快樂和滿足是甚麼(True 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起初參與的少年人有724位男士,現在只剩下約60位,且他們都已是年過九十的白髪老人了。其中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在五十歲時有最滿意人際關係的人,在八十歲時是最健康的。良好、親密的關係對我們的健康與福分是有益的」。這是由來已久的智慧,為甚麼該信息如此難得,卻又容易忽略?因為人際關係是棘手而複雜的,它還是一生長久的事情,永遠沒完沒了。但研究發現,「過日子過得最好的人,就是傾重於家人、朋友、社群人際關係的人」。所以,鼓勵大家縱然在逆境困難中,也不要忽略你身邊最親近的家人和朋友。彼此善待,支持和信任,相信這樣做的話就能找到快樂和滿足。

如你有興趣了解多些,可瀏覽節目《TED Talk》:「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網址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KkKuTCFv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