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堅」離地

8

梁玉嫻 家庭支援服務中心主任

常有機會應邀主講家長講座或工作坊,也提供一些家長諮詢服務;主辦講座的學校、教會或機構,在討論講座的內容時,常有一個看似簡單,又有點含糊的要求,希望內容和形式都「貼地」一點,不要「離地」;澄清一下,就是切合家長的興趣,表達生動有趣,powerpoint美侖美奐就是了。在我來說,這些要求才是「堅」離地。

眼見很多家長,催谷孩子技能、揠苗學習、重視成績獎項排名;這現象普遍,也為人詬病。然而,到推行家長教育時,口號多是鼓勵家長照顧孩子的心理需要、熱愛知識等,實際上,還不是推一堆有關學習技巧、加强專注力記憶力、考試選校攻略…⋯就算是一些關心孩子身心靈的訴求,也是希望孩子可以有力「頂住」各樣要求和挑戰,實是無奈。

「口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家長一方面關心孩子的成長,卻又不停地滿足各樣的學習要求;問題的核心,就是不了解孩子成長的真正需要,也不明白過份催谷、或餵飼式的教育,對孩子的毒害有多深刻,見孩子還可以,甚至交出成績來,加上社會功利氛圍,人云亦云,競賽氣氛熱烈,裡應外合、全天候加入戰團。

若「離地」的意思是:不切合需要,不諳事情的運作,不理解方向……或許現在有些教育政策、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是十分「離地」的;因為,生命的基本成長要素、心靈主要的養份、學習動力的啟動,實在與現時的所謂「教育」和「培育」大相逕庭。然而,鼓勵自主探索、容許犯錯、遲些才執筆寫字、家長少些插手參與等等,變成是「離地」;迎合大衆、盲從潮流反成了「貼地」的指標。

有些老師、家長瞥見問題,卻繼續無奈地跟從和追趕,他們最常有的感歎是:「沒有辦法啦,大勢所趨……」若明知方向不當,損耗殘害生命,「沒有辦法啦」!?才不!我會想盡法子,帶孩子逃離,培育生命的人站穩陣腳看清孩子的需要,了解自己內心的恐懼,才是應有的態度!

多年前一位母親求助電話,讓我很深刻:兒子在美國知名大學讀書,讀了半年,思鄉抑鬱,强烈自殺傾向,無奈回港就醫,醫生建議配合輔導,憂心忡忡的母親,吐出最大憂慮:「最快幾時可飛回美國?已經遲了一個semester了……」,很多人聽聞這個例子,也會覺得母親過份,兒子的命才撿回來,卻又急著推他出去。其實,也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吧,要兒子憋住大解,先做好功課;或幫十一歲女兒快手洗澡,爭取多些時間練琴;五、六歲孩子坐嬰兒車,免得又慢又扭計……,不相伯仲吧!

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經歷愛、歸屬、自尊、發揮所長,這些沒有人會否認,但暗地覺得空泛;兩文三語(太少了!?)、才藝、獎項証書排名,來得實在又具體⋯⋯這些迷信已成為主要信仰。其實學習、創作、享受藝術、追求進步,都是生命的傾向,有合適的土壤,自然就會出現,那種展現絕不能小覷。

無論學校或坊間,海量為孩子而設的藝術班、音樂培訓班、語言課程、自尊培育班、專注力訓練日營、自信提升小組、EQMQ訓練等等,市場之大,令人咋舌,價格豐儉由人,家長孩子忙得不亦樂乎,身心疲倦,親子關係又緊張。時間花了、錢花了還事小(其實也不小),對藝術壞了品味、或厭惡,語文學得機械又堆砌,其他的課程嘛,一大堆專業字眼和步驟,記下了就以為認識了……影響深遠,試問在這種忙亂狀態下,師長、家長還有幾多時間,可以與孩子交心聯繫,家中只剩下「時間表」;沒有與人真正的聯繫上,這種孩子最危險,遇上艱難困境時,容易感到舉目無親,走上絕路。

我還是會堅持「貼地」,參與生命培育的人,為孩子預備合適的土壤成長,最艱難是要抵抗「離地」的洪流;了解孩子的身心靈需要和教育的重點,拒絕陳腔濫調,成為信念去實踐,是重要又基礎的裝備;了解培育者本身的缺欠及盲點,也絕對不容忽視。一路上,仍有不少學校和教會,堅持這種方向,同行者不多,方向正確,孤單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