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合作養育子女

245

趙國慧 本會家庭支援服務中心輔導員

子女的生命有一個本質——是父母的共同合體,孩子遺傳了父母的外貌、體格、脾性,也承傳了父母的能力、喜好,甚或處事方式。

家庭是人生的道場,倆口子無論基於甚麼心態組織了家庭、做了父母,也就被賦予做父母的權利,自由發揮、自然地合作養育子女。「幸福」的孩子是父母均熱切期待為人父母、倆口子也心智成熟,二人有商有量互相分擔;「不幸」的孩子是父母根本不想做父母,倆口子自己也仍是孩童,心智幼嫩,二人互相推卸、逃避承擔。

在輔導室常接待因種種教養困難或夫婦因教養分歧而求助的父母。據觀察,屬以上兩種「幸福」或「不幸」的狀況皆是少數,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一般成熟,在教養中時有磨擦,在子女不同階段邊學邊做父母,跌跌撞撞地湊大孩子。

事實上,合作養育子女談可容易。在過去的世代,夫婦養孩子的標準是只要子女養得大,不學壞,夫婦各按其職主內主外,已算是美好家庭。現代家庭合作做父母,普遍受西方心理學思維影響,講求溝通及關係的培養。誠言,無論是夫婦或親子關係,如這些質素建立得好,確是美好的願景。可惜在香港,社會對關係、對情緒的定義狹窄,這些質素的培養多被商品化、活動化、行為化,只追求事事「正向」及追求集體的標準。

在輔導室,陪伴不少做了父母後便關係緊張的夫婦,他們各有求助的方式 : 有的是夫婦共同意識彼此的分歧,故一齊求助:有的是孤單落寞的一方獨自求助,感到有了孩子後被配偶孤立,自己在家像隱形人一樣,盼輔導員提供指引能逆轉現況;有的一方在坊間積極上親職管教課,追棒管教的獨門秘笈,卻越學越鄙視配偶不稱職,不滿配偶事事不達「理想父母」的標準,對配偶累積很多失望與不滿;有的配偶敵不過關係緊張、在第一名子女出世時有婚外情,在第二名子女出世時再有婚外情、令夫婦關係深受困擾。

回望這些與父母同行的經驗,見證大部份夫婦深明夫婦關係好是子女最大的禮物,他們心裡也是懷著很大的善意想家庭和睦,只是夫婦倆各自的成長經歷、被父母養育的經驗、本身的個性、曾經歴的傷痛故事,如沒有回顧、沒有接觸、沒有疏理,沒有被聆聽是很難只靠決心及勤力去共同面對生活接踵而來的挑戰。

夫婦之間共同經歷生活無數的磨擦,可以是磨損,也可以是磨合,這都是愛恨交織的。在我的自身及工作經驗裡,看見人若能在艱難失望時沉得住,不急於向外求解決方法、不衝動做魯莽的行動,能耐得住先讓自己躲一陣獨處下來,明白消化一下自己的不安情緒,從新回望磨擦的來龍去脈及最近大家正經歷的生活局面,在可行的範圍下先照顧滿足自己的需要,心情自然會緩和一點。

狀態恢復後的自己也會有多些力量看清局面,照顧好自己的人會對別人懷多點合情合理的體恤及善意,夫婦二人各自的狀態復原好些,自然會有多點安全及渴望接觸對方,在人性上聆聽對方的故事。

家庭是道塲,夫婦有磨擦、會「磨損」還是「磨合」,是帶著信念與決心、照顧好自己,小步小步去邁向心中的願景,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