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思索普世合一精神 實踐本地社關服事

239

梁康程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碩士三年級、深愛堂神學生

感謝區會的支持和鼓勵,給予我機會參加在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二日,由亞洲基督教議會(CCA)與普世教會協會(WCC)於印尼綿蘭舉辦的教會領袖訓練,讓我能與其他亞洲地區的牧師、執事,對「普世合一服事(Ecumenical Diakonia)與可持續發展」交流看法。

「普世合一服事」,按照CCA總幹事Dr Mathews的說法,是「當現今世界分裂時,應該協助制定更一致、協調和連貫的方法與策略,以減輕最弱勢社群和社區的痛苦」。而在二零一五年,聯合國訂下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呼籲各人採取行動,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因此,當教會談及關愛受造世界時,與受壓迫者同行,對結束極端貧窮、抵抗不公不義和紓緩氣候變化是義不容辭的。

在亞洲地區,「普世合一服事」分別有不同的議程:大中華區需處理跨代貧窮與空氣污染,南亞地區需關懷種姓制度下的被邊緣者,東南亞地區需爭取經濟公義與打擊貪污、澳大拉西亞需重視原住民需要與環境議題。

對於香港信徒來說,「普世合一服事」一詞也許甚為陌生,但若然從社會關懷的角度來看,卻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中華基督教會是香港主要的辦學團體之一,一直以「透過學校,傳道服務」為宗旨,又開辦多個社會服務機構,回應社區需要與服事鄰舍,無疑是扮演重要角色,只是我們稱這些工作為教育事工和社會服務,而非「普世合一服事」。在香港,也許會有信徒認為這些服事是次要的,是視為「福音預工」,是為了讓更多人容易決志信主而已。然而,其實服事與傳道同樣重要,因為耶穌曾勉勵我們服事弟兄(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就是做在他身上了(太二十五40),正如本會辦學理念也秉持著有教無類的精神,扶育眾多未信主的學生,過一個「基督化的人生」。

是次有關「普世合一服事」的討論,讓我反省香港教會在可持續發展上的強項、弱項、機遇與威脅。首先,香港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教會能夠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回應中國的經濟及環境議題,比起其他地方,更能推動大中華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然而,正如我上述提及,不少香港教會仍以「福音預工」看待「普世合一服事」時,容易忽略關愛受造世界,某程度削弱了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積極性,意味著回應的氣候行動、貧窮消除、公民社會建立仍有進步空間。再者,在現今的香港環境,公民社會大不如前,有部分實踐「普世合一服事」的基督教機構倒閉,情況令人擔心。不過,我相信香港仍是一個追求自由民主價值的地方,只是在回應敏感的政治議題上,需要「靈巧像蛇,馴良如鴿子」。

對於是次訓練,最大的「收穫」就是與不少亞洲其他地區,如南韓、菲律賓、印尼的青年建立友誼,約定將來到訪彼此的國家,實踐基督教的款待精神。最後,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教會能夠派出更多的青年與女性代表,參與CCA的教會領袖訓練,讓不同的聲音在會議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