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僕之言】作為拼圖的我們

298

黃偉然宣教師 梁發紀念禮拜堂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使它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了甚麼,澆灌的也算不了甚麼;惟有上帝能使它生長。」(哥林多前書三6-7)

就如身體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身體的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體;基督也是這樣。」(哥林多前書十二12)

兩年半前,我神學畢業後,有幸加入梁發紀念禮拜堂事奉,直到今天。在邁向第三個年頭之際,我希望藉是次「主僕之言」專欄,紀錄我在這短短年日的牧養工作中切身體會、學習的事,一方面為自己作個小結,另一方面亦盼望能與讀者彼此勉勵。當然,文章篇幅有限,我無法在此羅列所有學習到的事,我僅想藉開首引用的經文,分享三點。

各司其事

哥林多前書中,保羅視自己對當地教會的貢獻為「栽種」,把種子撒在泥土裡;亞波羅的貢獻則為「澆灌」,為植物澆水灌溉。兩項工作,對於植物的生長均是不可或缺。保羅這比喻提醒我們,在教會中,每人總能作出獨特的貢獻,無人能夠取代別人。這想法讓我們謙卑下來,承認在主內,無人是一座孤島,相反我們都是休戚與共、互相依賴。

在牧養的崗位上,牧者免不了置身在林林種種、五花八門的事工中。有時候,我們只看見「事」、只看見「工」,便想加快手腳,獨自完成事情。但保羅的話提醒我們,一位優秀的牧者,不在於能以一己之力承擔所有事情、以一當十。牧者的職責倒應是把適當的人引領到適當的位置上,讓他們善用恩賜服事,這樣,弟兄姊妹才能作出他/她獨特的貢獻,一同參與建立教會。無人能為教會作出所有的貢獻,牧者亦不能,亦不需要。

魅力的詛咒

開首引用的經文,其背景為哥林多教會中,黨派冒起,有人追隨保羅,有人則高抬亞波羅。對此,保羅在引文前一節的經文這樣問道:「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正如在引文中,保羅亦提醒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雖然他和亞波羅對教會均有所貢獻,但「惟有上帝使它生長」。

在今天的教會中,黨派和小圈子的問題同樣離我們不遠。當我們稍不留神,教會便會受困於這沼澤泥濘中。因為正如哥林多教會一樣,我們有不同的牧者,他/她們當然各有魅力,但這些魅力若給過份強調,便會引來紛爭、對立。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當頭棒喝提醒我們,一位優秀的牧者,不在於能以超凡的個人魅力來呼風喚雨,而是在於能看輕一己的地位、以大局設想、甘心承認上帝才是一切的幕後主宰。我們若缺乏這視野,便容易事事與人爭妍鬥豔、競短爭長,使教會不成教會;相反若我們都認清自己是襯托上帝的綠葉,我們便能放下身段、以廣闊的胸襟彼此配合,異口同聲地說道:「惟有上帝使它生長」。

作為肢體的堂會

開首引用的第二段經文論到一個身體有不同的肢體。每當論及這比喻,我們往往會思考弟兄姊妹之間能如何彼此配搭、尊重,這事當然十分值得反思;但我們若試以另一個切入點思考這比喻,我相信亦會很有意思:作為肢體的堂會。

「作為肢體的堂會」,意思就是我們把不同的堂會都看成為基督身體上的不同肢體。這比喻讓我們思考兩件值得細嚼之事。第一,不同堂會(不論宗派、地域、規模、往事)均互為肢體,彼此該尊重配合,而非相互競爭。第二,不同的堂會作為不同的肢體,自有不同的功用和優劣強弱,所以堂會不用抱持「人有我有」的心態來開展事工,相反倒應因應自身的硬件(地理位置、所屬社區、可用空間等)和軟件(群體性情、同工恩賜、與外間機構的連繫等),尋找自己的獨特性,並在上帝國中,作出只有自身才能作出的貢獻。香港教會其實從來不缺潮流,譬如以下這些事都曾在教會界流行起來:敬拜讚美浪潮、九型人格、MBTI、《標竿人生》、SWOT分析、Alpha、輔導技巧、共享空間、營商宣教……。這些事如運用得宜,或者都有助牧養,但前題是事情能適切堂會當刻的處境和需要,而非單純因不甘後人而跟着潮流走。我們若以這眼光看待堂會,把堂會都看成為基督身體的不同肢體,我們便能戒除「比較心態」,尋找自己堂會在上帝國專屬的位置和貢獻。

從哥林多前書引申出來的這三點反思,若以一個比喻作結,我會形容教會其實就是一幅大拼圖。不論是堂會與堂會之間,還是弟兄姊妹之間,只有當我們願意各司其事、彼此配搭襯托,作為拼圖的我們才能夠共同組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