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夏先生的故事》瞥見孩子心中的一角

49

梁玉嫻  本會家庭支援服務中心主任

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小書《夏先生的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書背摘自冀劍制教授(華梵大學哲學系)的一段說話:「如果一定要我從看過的書裡面挑出一本最喜歡的,我想我會選擇這本。」

這本書真的很小,只有127頁,而且有很多插畫,是我喜歡的風格;但內容呢,是很「龐大」的,要我具體說出來,很難,在這裏我只能分享到很少很少。

故事中的小孩,以成年後的眼光,回憶小時候的片段,這個視點很有意思,成年後仍如此深刻,而各種的片段中,都有這位「夏先生」的身影,縱然彼此不認識,夏先生是他的救命恩人——在各種意義上。

樹上的世界

在故事的開頭,記述了小孩爬樹的經驗,那時大概初小的階段吧!爬樹技巧的掌握寫得特別仔細,可以最終不摔下來;而寫下更多的,是孩子在樹上的時光,和他在上面看到的風景,書中的插畫,很美。

小孩獨自一人,遠離父母兄姊的嘮叨,他在樹上做功課、吃東西、看書、溫習、睡覺……而他最喜歡的活動,是在高高的樹上撒尿,字裏行間,完全體會小孩的自在,唯有在這高高的樹頂上,他才擁有無拘束的空間。

擁有這種空間,你發現這小孩不是無所事事的,都是做他喜歡和需要做的事,按他自己的節奏,很多學習,都是在樹上完成,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就是在樹上搞通的。這種物理上與心理上空間,對小孩來說很重要,長大後的他按捺不住說了很多,顯然是回味和深刻的,也長久以來滋養着他的生命。

在樹上看到的除了遠遠近近的風光外,小孩更看到那位夏先生的身影,那個從早到晚都在走路的人,沒有人知道他為甚麼要這樣每天在走路,他也沒有和任何人交雜,村裡的人都在談論他,甚至覺得他是有病,但他就是每天不停地走路,義無反顧地。小孩對他好奇,對他很留意,或許,他們有一點相同,兩人都擁有些空間,走路和爬樹。

快樂與失落

這個長大了的小孩,也用頗長的篇幅記錄了一件事,雖然最後都是失落的,但過程實在快樂得過份。

小孩暗戀班上一位女同學,被她的外表、笑聲和神情吸引;現實中,小孩很害羞,不敢接近女孩,只好夢中跟她爬樹、牽手、談天。一天,心中女神約他,下星期一結伴放學;在那刻開始,小孩充滿期待,計劃當天散步路線,預備有趣的話題、笑話,預備各樣的點心和小玩意,小孩心裡頭已盈滿暖暖的幸福感。根據種種細節的描述,我深切地理解,甚至可感受到小孩的快樂。是的,我在想,我們可能很少這樣深刻地理解過身邊人,尤其是小孩,也許,我們以為我們都知道。

星期一放學,女孩卻因事未能赴約,就這樣輕輕放下了一句,四周景色都凝住了,小孩有多失落!就在這刻,小孩驀然發現一正在移動的小黑點,是正在走路的夏先生。在小孩凝住了的世界,夏先生的出現,像是喚醒了他……可能,知道世界有這樣一個人,沒有人理解,還是每天走在他自己的路上。

長大了的小孩,回憶著這些幸福又失落的片段,我相信當時在他四周不會沒有人,卻只有夏先生的身影在他的記憶中。有時被不了解的人圍著,比自己一個更難。

痛苦得要死

小孩有一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小孩對學習彈琴沒有甚麼想法,就如他的兄姊一樣,到了某個年紀,就要學習鋼琴,而在他生活的村落裡,只有一個鋼琴老師—馮克小姐,一位嚴格而情緒化的單身中年女士。有一天,小孩因在去學琴的路上遇到點阻滯,遲了10分鐘,馮克小姐一口咬定小孩是去了玩耍,完全不聽小孩解釋,向他咆哮責難,小孩委屈落淚,因懼怕就更做不到馮克小姐的要求,彈得錯漏百出,馮克小姐的情緒就更劇烈了,小孩甚至內心向上帝呼求,卻沒有回應。這一個小時的課堂,小孩經歷了委屈、壓力、懼怕、被踐踏……

課堂完結,小孩內心痛苦極了,在路上,連帶想起父母日常的不諒解、兄姊的欺凌、學習上的困難、鄰居那隻老狗對他的騷擾、甚至上帝的不回應。最後小孩想到死,離開這不公義的世界,決定從樹頂跳下來;跳下來前,小孩開始想像自己的喪禮,想著家人在哭、馮克小姐惋惜、各人對他的不捨……感到快樂極了,這些正是小孩所渴望的接納、欣賞、愛惜,活著時卻感受不到……

正準備由樹上跳下,卻又看見夏先生走到樹下,躺了下來,夏先生氣喘如牛,發出極痛苦的呻吟,夏先生對周圍顯然十分警覺,稍為定一點,就拿出背包中的麵包和水補給,過後再奮力站起來繼續走路……

看見這一幕,小孩打消了跳下來的念頭,突然覺得自殺這個念頭很白癡,因為他「看見一個一輩子都想逃脫死亡的人」。所以,我在篇首說,夏先生是小孩的救命恩人。

這本小書,確是讓我瞥見孩子內心的一角,他們的需要確是很基本很簡單,就是空間、想像、信任…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了解。這書的豐富,也許我只說了百分一,夏先生的部份,我幾乎都沒有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