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二零二三年度周年代表大會總幹事報告書

957

王家輝牧師

1. 2022–2023 回顧與現況

1.1 人事動態

1.1.1 榮休及離任

榮休:陳德義牧師、王震廷牧師、林美潔女士、梁桂霞牧師、鄧永照牧師、陳嘉恩牧師、陳志堅牧師、陳麗芬校長、譚劍虹校長、何妙玲校長。

離任:譚慧敏牧師、黃智敏牧師、林志文牧師、馬慧儀牧師、陳章華校長、羅裕安牧師。

謹代表本會仝人衷心感謝以上十位榮休同工及六位離任同工過往多年的忠心事奉和盡心服務。

1.1.2 外借

岑樹基牧師(請調至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任職中心主任)。

1.1.3 新任

區會總辦事處:梁淑儀校長(教育專業發展項目專員—部份時間)、姚佩湘女士(教育心理服務統籌—部份時間)、冼桂芬女士(會計文員—部份時間)。

中學:真光女書院梅麗玉校長、沙田培英中學朱嘉添校長。

小學:方潤華小學陳凱儀校長、元朗真光小學徐建森校長。

1.1.4 安息主懷

教牧同工:鄭世豪牧師、李耀昌牧師。

堂會長執:張安民執事(全完堂)、金思執事(國語堂)、黃錦傳執事(屯門堂)、鄭𧶘能執事(公理堂)、余宗嶽執事(望覺堂)。

1.2 堂會、學校、社會服務

1.2.1 堂會:疫後復常,不再一樣

困擾近三年的抗疫生活,隨著香港特區政府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起取消大部份防疫措施與國際航班能陸續恢復,及至內地與香港在二零二三年二月六日全面通關,最後連「口罩令」亦於二零二三年三月一日全面撤銷而宣告結束。這一切標誌著香港進入疫後復常之路。然而,一般生活看似復常,實質上已是不再一樣。當中堂會運作的轉變和牧養方式等變化最為明顯。

在社交距離限制和「疫苗通行證」等措施均撤銷後,原本預期弟兄姊妹將會熱切地返回教會參與聚會和崇拜。怎料按粗略估計,不少堂會的恆常聚會人數平均也減少了近三分之一。這個情況不獨是香港教會的問題,當我在參與東南亞地區教會的會議時,多個國家、地區的教會也出現類似情況。

由於三年多的疫情,使弟兄姊妹習慣了網上參與崇拜,因此縱然已沒有強制執行的防疫措施造成限制,但部份兄姊仍選擇繼續留在網上參與。這樣的情況若持續下去,崇拜將會變成眾多觀賞節目之一,容易失去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除了習慣在網上崇拜外,香港教會更面對移民潮的衝擊。部份弟兄姊妹,甚至是教牧同工在過去兩、三年移居至英國或加拿大等地方,既是離開了香港,那當然無法返回教會了!

除了網上崇拜和移民潮外,資深牧者退休潮也是另一重大影響。在未能聘得主任牧師前,部份堂會委任宣教師擔當堂主任的崗位,亦有部份堂會需要由長執暫代堂主任的職份。這樣的情況在本會及其他宗派也是越來越普遍。

為了回應弟兄姊妹繼續留在網上崇拜,有堂會嘗試暫停崇拜直播,亦有堂會限定崇拜進行直播後的錄影,在網上只會保留24小時便下架,期望兄姊最終會返回教會參與崇拜。可是在實際上仍有許多教會維持崇拜直播和繼續保留崇拜錄影讓兄姊可以隨時觀看,結果某一堂會就算暫停了崇拜直播,弟兄姊妹就轉而觀看其他教會的崇拜直播,而並非選擇回到自己的教會。

其實問題在於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如何。如果教會只是崇拜內容的提供者(像電視台一樣提供節目),而未有跟弟兄姊妹建立深入的牧養關係,結果弟兄姊妹只會像消費者一樣,既然這家店舖關門了(即是不再安排崇拜直播),那麼他們當然要找另一家能夠滿足他們的教會了!倘若弟兄姊妹之間的關係密切,大家也期待在教會相聚,情況自然就不會一樣了。

在三年的疫情中,大家對於使用網上方式進行祈禱會、團契、主日學等已不再感到陌生,就算現在生活恢復正常,這些安排仍然是大家樂於接受的。混合模式的聚會對同時兼顧已移居外地的弟兄姊妹可以起到一定的牧養作用。

此外,在疫情期間,許多教會也增設了透過不同的電子支付方式用作收取奉獻,這些安排在疫後復常仍繼續使用,減省了數點奉獻的工序和時間。

教會需要更新、需要與時並進,最重要就是能夠辨識上主在此時此地要我們承擔的使命。疫情既帶來衝擊,亦催迫堂會作出應變。疫後復常,讓堂會再次檢視使命的優次、牧養模式和運作方法。倘若只是回復舊貌,把過去三年看作是暫時的轉變,那就實在是錯失更新變化的良機。我們當曉得世界已不再一樣,教會生活亦如是。

1.2.2 學校:時不利兮仍要緊守崗位

當前香港教育界正承受極大的壓力,一方面生源不足導致學校要縮班,或是兩校合併,而最壞的情況就是停辦學校。另一方面,教師流失亦令教學團隊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曾有學校在同一學年內,中、英、數三個主科的科主任先後請辭離職,要聘請合適人選補替也絕不容易。

本會學校在這樣的處境下也不能倖免。有學校不獲教育局批准在下一學年錄取小一新生、有學校由原本每級四班被減至來年小一只能錄取兩班。當然亦有個別特殊例子,在逆境下獲准增加班數。

為應對這些挑戰,教育事工部先後成立「關注中學收生策略」專責小組和「關注小學收生策略」專責小組,召集相關學校的校長一起分享應對策略,讓大家互相借鏡,亦彼此作出支持。此外,在特別情況下,區會亦會主動約見教育局官員商討幫助學校解困的方法。大抵上,局方也是在政策允許的原則下盡力提供協助,讓學校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弱勢學校要掙扎求存是無可厚非的,就是沒有強大收生壓力的學校也並非可以安枕無憂。若然只費盡心思求存,而忘記學校原本的使命、關注重點和強項,以為靠包裝、宣傳技巧等就會吸引到學生報讀,結果很快就露出真面目,到最後仍是會被唾棄,無法持久!

當大環境帶來威脅時,秉持專業、緊守崗位也是每個專業界別所需的堅持。我們需要為各位校長禱告,因為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是最大的。領導學校發展,向上帝負責,也要向教育局和區會負責。若然校內出現人事問題,校長要化解當中的張力亦會虛耗他的時間和精力。還有各持份者也有不同的期望,有時彼此會出現衝突。怎樣平衡各種訴求,著實是一項考驗。然而對學生的益處必定是放在首位,這該是每所學校的第一原則。其餘問題可以斟酌處理。

老師亦是我們需要關懷的對象。他們在恆常的課擔外,亦要兼顧不少行政工作,還需要關懷學生的成長。今時今日也要不時帶領學生參與不同比賽、到內地或外地交流。他們個人的作息時間、情緒健康等又有誰去關懷呢?我們同樣需要懇切為所有老師禱告。

學生需要教導和關懷是理所當然的。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仍是以汰弱留強方式,按學業成績論高下。若然學生在體藝或其他非學術項目方面有潛質,能夠得到發掘和發展的機會則相對少得多。本會公理書院自二零二二年九月起復辦中一級,以支援及關顧學生全人成長為重點,提供一般教育制度外的另類選擇,漸漸得到家長認同。

可以預期未來三年仍是教育界的寒冬期,盼望我們多為學生、老師、校長代禱,求主給他們力量緊守崗位。

1.2.3 社會服務:以小為美,以愛同行

區會的社會服務一向著重以小為美,沒有追求架構膨脹,盡量減省行政開支,因此從賣旗或募集得來的捐款幾乎也可以完全用在服務對象身上。由於架構簡單,結果提升了審批各項援助申請的效率,讓有需要者可以更快得到實質幫助。

是否小型社會服務機構能夠提供的幫助就很有限呢?當然在數量上必然有限,可是在質量上卻不能同日而語。在二零二三年,一位在公立醫院任職精神科的基督徒醫生得悉本會在支援有緊急經濟需要的人士或家庭,能夠作出適切關懷,亦能迅速作出實質援助,希望跟本會建立合作關係。透過這位醫生的介紹,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慈善基金。希望通過我們三方合作,可以幫助受精神病困擾的家庭,當中的幼兒能夠得到適當的照顧。

由慈善基金的贊助下,我們聘請了一位專業社工(部份時間)跟進了解由醫生轉介的個案,以確定實質的支援需要有多大。待了解情況後,社工同事向社會服務總監匯報詳情並建議援助方式及金額,之後在服務總監及總幹事批核後就由會計部預備發放有關款項。務求所有個案在兩週內完成相關程序,以最短時間作出援助。

此計劃雖然只推行了半年,但這位醫生和慈善基金也肯定我們同工的專業能力和效率,希望再增加援助個案數目和援助總金額,旨在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

除了金錢的援助外,透過這位醫生的積極鼓勵下,她從大學醫學院中找來一些醫科學生,準備為有需要的家庭的孩子當義務補習導師。本會社會服務部為此亦找來堂會一起協作,由堂會提供場地和尋找有需要幫忙的小朋友。

在事事計算利益的社會中,我們提供的支援和協作可說是無私的付出。也是讓各堂、各校知悉,我們努力籌募本會社會服務經費並不是為了「自肥」,而是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適時與適切的幫助。為此我們要感謝上主使用我們這樣微小的愛心服事,對受助者卻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幫忙!

1.3 對外聯繫

1.3.1 接待來訪嘉賓

自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及國際航班恢復正常後,在過去大半年,本會已接待多位來訪嘉賓,包括:美國長老會宣教聯絡員、基督教全國兩會代表訪問團、廣東省基督教兩會代表訪問團、世界傳道會宣教訪問團等。

1.3.2 出席國際會議及外訪

在各國陸續恢復正常出入境程序後,多個國際會議均能如期舉行,而本會亦盡量派員參與,其中包括世界傳道會宣教論壇及會員周年大會、普世教會協會中央委員會會議、「新馬臺泰印港」聯合教牧長執激勵團、亞洲基督教議會領袖論壇及大會會議等。預計在本年年底,本會常務委員會及小學校長會亦會到上海、南京、蘇州等地拜訪基督教全國兩會及當地教會與學校。

2. 2024-2025事工中心:「匯聚賢能作主僕人」

2.1 經訓(彼得前書4:7-11《和修版》)

7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要警醒禱告。8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9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10人人要照自己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各種恩賜的好管家。11若有人講道,他要按著上帝的聖言講;若有人服事,他要按著上帝所賜的力量服事,好讓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願榮耀和權能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2.2 前言

2.2.1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無論是社會或者教會,在每個時代也需要培育人才。

2.2.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概是自古至今也為大眾所認同的道理,可是當中需要的決心和有能力長期投放資源卻不易辦到。

2.2.3 培育人才不應單單著眼於社會或教會的需要。若是如此,我們只是把人看作工具,貶低人的價值。能夠讓人發現自己的獨特性和潛質,並且可以有發揮的機會,那是最高的理想(詩139:13-18)。

2.2.4 在上帝的眼中,每個人也是同等重要。各人按著信心的大小,以不同的恩賜,在不同崗位(在教會內或教會外)成為上主的僕人(羅12:3-8)。

2.3  時代處境

2.3.1 香港面對嚴重的人才外流問題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特區政府亦急謀對策,嘗試緩解各行各業求才若渴的情況。

2.3.2 現時香港教會普遍面對教牧同工短缺問題。造成此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

2.3.2.1 由於教牧退休潮所致;由二零二三年至二零二七年,本會合共有三十三位牧師年屆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當中大部份也是擔當主任牧師的職份。

2.3.2.2 由於教牧移民所致;究竟有多少教牧準備移民是難以預計的,但明顯地為著子女升學而決定移民則是較普通的原因。這些移居外地的教牧同工,一般也是在牧職上較有經驗和有機會成為接棒人。因著他們的離開,青黃不接的情況就更為嚴重。

2.3.2.3 由於堂會牧養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所致;普遍堂會面對內部人事張力、意見分歧、期望不一。雖然同工和事奉人員人手緊絀,但堂會仍要掙扎繼續維持多樣化事工,結果大家也疲於奔命,令人對委身堂會牧養卻步,出現惡性循環。

2.3.3 不但教牧同工短缺,就是老師、社工、言語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同樣出現短缺情況。本會作為香港主要辦學團體之一,當相關專業人員短缺時,影響也十分明顯。在維持足夠人手外,亦要維持專業水平,以免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學習。

2.3.4 在求才若渴的社會處境下,我們需要同時進行四方面的工作:延攬、挽留、培育和分享人才(詳參第783期《匯聲》「總幹事心聲」)。

2.4  具體事工

2.4.1 由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下旬開始的「主道日嘗」,由本會教牧同工輪流分享每日經課的反思,以聖道滋潤生命,得到美好的回應。此項事工將於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完成三年一個循環的經課而結束。

2.4.2 由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一日(將臨期第一主日)起將會每週推出一集本會各堂長執的生命見證分享。期望藉著各堂長執在家庭、教會、職場或不同場景的信仰體會與實踐,為上主作見證,亦能成為眾人的鼓勵。

2.4.3 延攬和培育人才:參考本會曾於一九七九年實施之「徵選宣教人才辦法」,其中包括接納本會以外的同道申請成為公費神學生。有關費用得到世界傳道會初步同意支持,每年設有三個名額,暫以五年為期。成功獲選者須在畢業後留港事奉,並以本會堂會為優先考慮之工場。

2.4.4 延攬和培育人才:按照去年周年代表大會前,各堂匯報同工的數字顯示,本會各堂事工幹事共五十人。這群同工必定是具有委身福音與牧養的心志,然而只是未接受整全的神學訓練。由區會層面(透過神學牧職部)設立一個彼此學習與交流的平台,鼓勵他們進一步接受神學裝備,擴闊服事的可能性,有機會紓緩教牧同工人手緊張的情況。

2.4.5 挽留、培育和分享人才:面對近年申請基本公費神學訓練學額並不踴躍的情況(其中之一的原因是堂會有能力支持自己的神學生),本會應著力於鼓勵教牧同工申請「在職進修學額」及「高級學位學額」,藉此令本會教牧同工在學術、牧職效能或靈性上得到提升的機會。

2.4.6 挽留、培育和分享人才:建議設立及籌募「人才培育專款」,目標為每年一百萬元。旨在津助堂會給予一年安息年有薪假期予任職滿七年或以上的教牧同工,讓其專心進修,細節交由神學牧職部商討。此外,於本會學校任教聖經科或倫理與宗教科之老師,可在主管及法團校董會推薦下申請津助進修相關科目。

2.4.7 促進各堂之間舉行聯合培育課程(如:青少年、婦女、長執)。一方面可減輕由個別堂會籌辦的壓力;另一方面,亦增進堂會之間的認識和交流。

2.5  與區會未來發展有關之準備工作

2.5.1 透過聯繫本會中學中六畢業生及堂會青年人,繼續拓展大學校園事工(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牧室、香港理工大學教職員福音使命團及香港教育大學基督教信仰與發展中心為合作伙伴),培育人才,承傳使命與合一精神。

2.5.2 於二零二三年二月份執委會通過成立之「香港區會歷史研究小組」預計在2024年初出版《唔講你唔知:區會的人和事》,有關區會掌故的小書。

2.5.3 以展視本港教育歷史及本會教育使命的實踐為主軸,擬定何福堂會所內古蹟群之活化方案。

2.5.4 繼續與市建局商討何福堂會所地段之發展計劃。

2.5.5 在元朗東門口新建牧師退休住所落成後,探討如何善用福堂樓空置單位。

2.5.6 給教牧同工及其家庭的牧養關顧,尤其以調整牧師退休福利制度為前題,使在職牧師能專心事奉,減低後顧之憂。同時也是向多年忠心事主的牧師表示肯定和敬意。此外,退休牧師可藉其豐富牧職經驗與需要承擔堂主任崗位之宣教師同行,亦可在施行聖禮上成為重要幫助。

3. 結語

二零二三年是正式擺脫持續三年疫情限制的新開始,一般生活的復常也得認清有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處境的改變未必會再走回頭路,教會生活也如是。香港社會的狀況無可避免受中美關係的變化而影響。還有全球經濟狀況也受陷入膠著狀態的俄烏戰事而影響。

縱然外在環境未敢樂觀,但基督徒的指望從來不是由地上而來。我們當時刻仰望主。當周遭的狀況未如理想,而驅使我們只顧自身的需要和努力掙扎求存時,這樣會令我們忘記真正的使命何在!我們需要攞脫掙扎求存的試探,反而該著眼於如何使教會和自己完全,如同我們的天父是完全的(太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