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小傳】從南洋宣教到新界宣教的鄭科林牧師

1407

陳智衡牧師 沙田堂、建道神學院副教授

鄭科林牧師(右一)

自道濟會堂、愉寧堂及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於一九零四年成立新界傳道會後,倫敦會傳教士威禮士牧師(Rev. H. R. Wells)及黃述芳宣教師等人在新界建立了多個佈道點及福音堂。當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成立後,在香港加入中華基督教會的禮拜堂,都被歸入為廣東協會第六區會。同一時間,新界傳道會經濟亦出現困難,最後於一九三三年把新界傳道會的所有新界教會及學校移交給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管理。1 而第六區會當時就草擬接收辦法草案,列明接受範圍是「香港新界傳道會在新界之荃灣、屯門、元朗、大埔、林村、長洲、大澳、沙螺灣地內一切之工作」。2 此外,第六區會亦通過教務部組織法,「以發展新界佈道事業及互助各堂達到自立自養自治自傳為宗旨」,而其任務是:

  1. 發展及計劃佈道事業。
  2. 促進各堂自立。
  3. 視察教區工作。
  4. 籌劃及支配經濟。
  5. 主持各堂職員月會
  6. 任免新界各堂受薪人員。
  7. 執行區代表會關於本部之決案。
  8. 將本部工作事業進行經過情形呈報告區代表會或執委會。
  9. 編列每年決算及預算交區會代表會審查通過。
鄭科林牧師(左一)

除此之外,這教務部組織法亦表示區會執行委員會需要聘請巡牧一人。這巡牧需要列席委員會的每季會議,但他沒有表決權。而巡牧的任務職責包括:

  1. 主理新界各堂聖禮。
  2. 協助計劃新界各堂進行工作。
  3. 執行本部交下關於新界各堂之決案。
  4. 將工作情形報告本部。3

然而,第六區會接收新界傳道會後一直未有合適的巡牧,直到遇上鄭科林牧師後,第六區會才正式聘到適合的巡牧負責新界的福音工作。

鄭科林牧師(1902-1972)父親鄭華勝是海面傳道會的首位會友,鄭科林自然是在海面傳道會成長。他後來奉獻成為傳道人,進入廣西梧州建道聖經學院接受裝備,並於一九二七年畢業。畢業後他加入由宣道會翟輔民牧師(Rev. Robert Alexander Jaffray)成立的中華國外佈道團到越南提岸華僑教會海外宣教,翌年他就被廣西宣道會按立為牧師。4 他曾表示:

我們基督徒即加入教會後,則應肩負道統,遵基督之遺命,按聖靈所頒之恩賜,而盡當之本分,隨時隨地播揚基督救贖的馨香。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得釋放,瞎眼得看見,受壓制得自由,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路加四章18-19節)。5

到一九三三年,鄭科林牧師被調派到蘇門答臘島與西加里昌曼丹之間其中一個較大的島嶼「邦加」宣教,並且在檳港建立佈道所(今天檳港合一堂)。可是,因著鄭牧師的母親、妻子和孩子都相繼得到重病,家人無法適應艱辛的宣教工場,故此鄭牧師在聘約期滿後便於一九三五年回到香港。6

鄭科林牧師回到香港後,先暫時擔任海面傳道會義務牧師一職。直至一九三八年春,鄭科林牧師加入第六區會擔任新界巡牧(區幹牧)一職,支援昔日新界傳道會所開展出來的教會,例如長洲堂、全完堂、元朗堂、上水堂、大埔堂、屯門堂、大澳堂等等。7

那時正值日本侵華時期,廣州於一九三八年十月淪陷,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新界。廣東協會多個區會遭受戰火的衝擊影響,大量基督徒與逃難者一樣,南下到香港暫避戰火,就連廣東協會辦事處也由廣州遷到香港。當時不少難民都聚居在新界各處,更有很多走難到香港的基督徒向新界教會請求收容或暫時留宿,這情況立即引起當時的香港教會關注。故此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與第六區會立即著手磋商如何有效處理這重要問題。結果決定除了開放九龍和薄扶林兩個墳場禮拜堂之外,更委託剛接任第六區會巡牧的鄭科林牧師統籌處理,由鄭牧師向各新界堂會商請開放元朗、屯門、林村等禮拜堂,以收容逃難到香港的信徒。

鄭科林牧師收到這重要委託後,他立即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晚上召集元朗和屯門兩堂的工作人員一起商討這任務。當晚他們就決定成立相關組織,並選出鄭科林牧師(第六區會區幹牧)為正所長,林金如牧師(第四區會區幹牧)為副所長,還有其他人負責不同工作小組,並且於十二月十五日早上首次在教會為難民開設筵席。8

當鄭科林牧師加入第六區會成為巡牧後,就已經成立四隊新界佈道隊,並每季聯合舉行巡迴入鄉佈道,曾到上水、大埔、沙田、西貢、荃灣、長洲、大澳、博寮洲(即南丫島)、鴨利州等地方。9 鄭科林牧師曾表示,當時「統計全新界,無一處村落,沒有我們的工作人員足跡所到」。而在香港淪陷前,鄭牧師在兩年間更為長洲、大澳和梅窩籌款購地建堂。10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侵略香港,香港迅速淪陷。在香港淪陷時期,鄭牧師每半年去一次屯門堂和元朗堂施餐,每次到元朗堂都需要排隊候車四、五小時。至於林馬堂,香港淪陷時期南丫島沿岸附近被視為禁區,出入異常危險,但鄭科林牧師曾數次冒險偷渡至南丫島為當地信徒施行水禮和聖餐禮。11

香港重光後,元朗堂由合一堂的代管委員會負責,鄭科林牧師亦是其中的委員。而當時第六區會的直轄新界小學,包括大澳學校,元朗真光學校,荃灣全完學校,屯門拔臣學校,校長都由鄭科林牧師擔任。後來政府要求成立聯合校董會,鄭科林牧師亦是五位校董之一。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一九四九年成立,第六區會與廣東協會被迫割斷關係,而位於香港的第六區會亦改組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不再隸屬廣東協會。隨著時代的需要,香港區會需要成為中央主導力較強,以及更多與不同差會合作的組織體制。鄭科林牧師於一九五七年因健康問題緣故退任,被曾任廣東協會總幹事汪彼得牧師所接替,而汪牧師亦成為香港區會首任總幹事。鄭科林牧師於一九七二年二月十六日安息主懷,享年七十歲。

1    盧佩儀:〈拓荒與耕耘:新界傳道會歷史研究(1904至1933)〉(香港: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道學學士論文,2009),頁38-43。
2     〈新界傳道會接收消息〉《合一週刊》第385期(1932年9月11日),頁4。
3     〈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教務部委員會組織法草案〉《合一週刊》第412期(1933年3月19日),頁2。
4     符碧珊:〈在荒地撒種:鄭科林、鄭李桂芳〉,跨文化研究系主編:《拓荒南洋:二十至四十年代建道校友的宣教路》(香港:建道神學院,2009),頁156。
5     鄭科林:〈本色的基督徒〉《真光雜誌》第31卷第1期(1931年6月),頁61。
6     符碧珊:〈在荒地撒種:鄭科林、鄭李桂芳〉,跨文化研究系主編:《拓荒南洋:二十至四十年代建道校友的宣教路》,頁156-161。
7     鄭科林:〈香港新界教會概況〉《公報》第10/11期(1946年11月),頁13-14。
8     〈新界元朗堂基督徒難民收容所畧誌〉《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不定期刊第四期(1939年3月),頁6-7。
9     〈第六區會新界佈道大會誌盛〉《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不定期刊第四期,頁21。
10   鄭科林:〈香港新界教會概況〉《公報》第10/11期,頁13-14。
11   鄭科林:〈新界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教務部年會合刊》(1947年6月18日),頁4-8。
12   鄭科林:〈區會一年來工作概況〉《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年刊》(1949年6月30日),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