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半杯水

641

劉雪慧 本會臨床心理學家

儘管我們知道並且也普遍相信預防勝於治療,而在心理學的領域,正向心理學也推廣多時,但在日常工作中,大部份時間也首要用在協助處於各式各樣精神心理困擾的人士,時間以及人力資源有限,能夠投放於公眾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對較少。

人面對困境、困擾的時候,積極面對困難以及主動求助,我們作為服務提供者是感到欣喜及榮幸;相對於逃避,面對以及嘗試解決問題是我們所提倡的。與此同時,我們也非常珍惜每位人士對服務的信任,容讓我們與他們一起同行人生路。心理學家與精神專科醫生其中一個分別是,心理學家不會「開藥」(不會以藥物去治療精神心理問題)。透過訪談以及相關的標準化心理測驗,我們首先去了解(即是一般人所說的「評估」)當事人目前的處境,亦透過聆聽以了解他們過往的相關經歷,然後去給予進一步的建議。當事人遇到的問題以及困境要處理,相關的情緒也需要疏導。向他人尋求良方妙計,人力、物力等實際上的支援,是緩減問題的普遍策略。向他人傾心吐意,盡訴心中情,一般來說也能夠紓解鬱結。在面對以及處理人的精神心理困擾上,宗教(religion)以及靈性(spirituality)有一席位嗎?答案是肯定的。縱使宗教以及靈性並非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範疇,但在心理學的應用以及調查研究都能觀察得到,面對困境、處身於困擾之時,有相當部份的人都會有宗教以及靈性層面的思想和行為等相關的心理反應。

為了更了解甚至進一步發展相關的應對方法,學者嘗試去量度宗教以及靈性與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的關係。其中一些研究,提到以宗教或靈性方面的方法去應對困難可以歸類為包括(一)找出意義(to find meaning),(二)增強控制感(to gain control),(三)獲得安慰(to gain comfort),(四)尋求更密切的關係(to gain intimacy),(五)達到生命的更新(to achieve life transformation)。亦有一些研究把以宗教、靈性作為應對困境的方法大致分為正面(positive religious coping)以及負面(negative religious coping),所指的「正面」是通常牽涉到看待至高者(普遍指神或上帝)為愛與力量的來源;「負面」是通常涉及到看待至高者為懲罰的神,又或是質疑至高者的能力。雖然研究未有一致的定論,但普遍都肯定宗教以及靈性是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甚至潛藏相當的影響力。作為服務提供者,我們不能把宗教或靈性作為「處方」的一部份,然而宗教以及靈性肯定是人在面對及應付困境、困擾時一個不可忽略的範疇。

「杯子是半空還是半滿?」(英語:Is the glass half empty or half full?)常見於表達一個人悲觀或樂觀的思想傾向。在心理服務的過程中,我們基於科學研究實證去為服務對象提供建議,從中也為人注入脫離困境的希望。有時候,我們也真的能夠看到雨過天晴。但亦有人遇到長年累月、好像是看不見盡頭的苦難,這些時候,最有效的良方或許是仰望以及信靠那全能的創造主。

誰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喝。」約翰福音四章14節

參考資料

Paragament K., Feuille M. and Burdzy D. (2011). The Brief RCOPE: Current Psychometric Status of a Short Measure of Religious Coping. Religions, 2, 51-76.

Rosmarin D. H., Pargament K., Koenig H.G. (2021).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Lancet Psychiatry, 8 (2),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