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小傳】走過動盪的大時代——譚沃心牧師(上)

1114

容慧雯 本會執行編輯

前言

年青時期的潭沃心牧師(攝於一九二零年代初期)

原屬廣東協會第六區會的香港區會,於上世紀中葉因中國政局變動,無法跟廣東協會取得聯繫,為求名實相符,於一九五四年改組稱為「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一九五七年重訂新憲章,翌年向香港政府正式註冊為法團,此後專注發展港、澳兩地的福音事工。直至一九七八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一九七九年九月底開始,中國教會陸續復堂並恢復主日聚會。區會於八十年代初提出要關懷中國教會1,隨後多年制定了不同政策和事工,並定期舉辦探訪交流等活動2,逐漸與中國教會重新聯絡;只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已沒有了中華基督教會了。

關於中國教會於一九五零至一九八零年間的經歷,香港信徒普遍所知不多;3 今期百年小傳的主人翁——譚沃心牧師,他於一九二零年代投身牧職,參與神學教育及廣東協會的工作,曾任廣東協會總幹事及全國總會會長;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先後被選為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及全國政協委員,以及廣州、廣東省及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委員及副主席等職,又於一九八一年廣東省基督教協會恢復後,被選為名譽會長。他窮了六十多年光陰走過了中國最動盪的年代,一九八六年病逝於廣州。或許藉由他的生平與經歷,能給我們填補這空白的一章。

1889-1921:成長簡歷

譚沃心(1889-1986)原籍廣東台山,成長於一個頗為優渥的家庭,父親譚文拔是一名旅居美國的商人,家中先後有姊妹八人分別移居美、加兩地。譚沃心年少時曾在臺城基督教公理會學校讀書,因而認識並皈依基督教;一九零七年入廣州培正中學,一九一零年赴美完成中學學業,其後進入加州大學社會學系,獲教育碩士學位;一九一六年進入芝加哥大學修讀神學,獲神學學士學位,即獲得牧師資格。4

譚父原希望譚沃心完成學業後繼承家業,但譚沃心選擇於一九二一年回到廣州,以三十代初之齡投身神學教育工作,又參與廣東公理傳道會事工,以及建設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及全國總會,可謂當時代其中一位優秀的青年牧者。此後凡數十年,無論是牧養、教育或社會服務,或堂會、公會、協會、差會及總會,乃至國內、外教會事工,往往同時身兼數職。

投身神學與教育服務

譚沃心自一九二一年回國後便受聘為協和神學院社會學教授,其後歷任此職;一九四七年出任神學院院長之職,為首位華人校長。譚沃心在任院長期間同時兼任嶺南大學教授,因而促成協和神學院與嶺南合作,曾一度成為大學的一個學院。此外,譚沃心亦曾兩任培英中學校長,又歷任培英、真光、協和及美華等中學的校董及董事會主席,5 這些學府都是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的有關學校。

參與傳道公會及世界基督教會議

譚沃心回國後除在協和神學院擔任社會學教授外,同時亦受由美國華僑信徒創立的中華綱紀慎傳道會(公理宗教會的傳道公會,即後來的廣東公理傳道會)聘為該會總幹事。他甫一上任,便接手籌建位於廣州光孝路的教堂,曾先後赴美七次籌募建堂經費,一九二一年年底教堂奠基,至一九二四年十一月落成,取名中華基督教會光孝堂,為中華綱紀慎傳道會廣東總教堂,譚沃心又受聘為總教堂牧師。6 一九二六年美國公理會第二次結束廣州及四邑的事工,公理三支7 遂自行組織基金會,以維持西差會遺下的四邑教會,譚沃心與翁挺生等被選為委員,為基金會籌募經費。8

至於海外基督教會議的參與,他曾於一九二八年被選為中國基督教代表團成員,出席耶路撒冷會議;又於一九三八年前赴印度馬德拉斯城參加世界基督教大會。9

推動中華基督教會合一運動

廣東眾多教會包括華人公理會,是首個地區有教會率先聯合響應並加入中華基督教會於一九一八年創會後向全國提倡並推動的教會合一運動,於一九一九年成立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會。成立早期,廣東大會因組織並不十分完備,未能與地方堂會建立直接聯繫,10 但這無礙譚沃心參與廣東大會的事工,他於一九二三至二四年間已擔任廣東大會副會長,11 一九二五至二六年擔任會長。

為讓地方堂會自治與中央大會集權統一,互相兼顧,促進發展,廣東大會於一九二六年六月召開的第八屆年會中修正憲章,同年九月正式成立廣東協會,譚沃心被選為代總幹事,12 後為總幹事。 廣東協會自成立以後,在譚沃心的領導下,加強組織,銳意發展,設佈道事業部、宗教教育部、文字事業部、婦女事業部、教會聖樂部及社會服務部等,並關注人材培訓,加強與差會的合作和與全國總會的關係,13 又著手籌建了永久會址「廣協樓」。14(下期續)

1. 時任香港區會總幹事汪彼得牧師於1979-80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關懷中國大陸教會」,包括關注當時中國教會實況、聖經印刷、修建教堂及在廣州與本會本有關聯之學校的需要等。參汪彼得:〈總幹事施政報告〉,《會訊》第271期(1979.12.15)頁4-5。
2. 如於1980年初已設立100萬元的「中國教會復原專款」,在得到大陸政府的許可下,無條件的捐獻用作修建聖堂、印刷聖經聖詩及幫助原屬本會在廣州的幾間中學購置設備等;另外還有開辦「中國教會研習課程」、1999年通過的《與內地教會交往指引》、資助出版報導國內教會情況之雜誌《橋》。參汪彼得:〈總幹事的話〉,《會訊》第272期(1980年1月15日),頁3、《會訊》第347期(1986.4.15),頁12、《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條例及細則》第4.9號文件,以及1985年2月執行委員會會議報告。
3. 如有興趣了解更多,推薦閱讀陳智衡:《合一非一律:中華基督教會歷史》(香港:建道神學院,2013年),其中「第7章:政教關係的轉變」。
4. 參網上資料:《博雅人物網—譚沃心》,2022年1月28日瀏覽http://ren.richinfer.net/history/3/tanwoxin.html、廣州基督教光孝堂整理:《百歲牧師譚沃心(1889-1986)》及梁圖光:〈譚沃心牧師傳略〉,《會訊》第353期(1986.10.15),頁10。
5. 參《百歲牧師譚沃心(1889-1986)》。
6. 參《百歲牧師譚沃心(1889-1986)》。
7. 「公理三支」即美國公理會於十九世紀末的不同時期在華南不同地區發展的傳道事工,第一、二支屬美部會差會事工,第一支主要由喜嘉理及伍賴信等傳教士於四邑、四鄉及廣州一帶建立的堂會及學校,包括美華學校;第二支為喜嘉理在香港創立的公理堂;第三支屬完全自傳自養自理之華人自立教會,由在美公理會華人群體發起,再由幾位在美公理會華人信徒回國傳道,繼而建立的傳道事業,建立堂會包括光孝堂。參翁挺生:〈公理會在粵東百年來之略史〉,《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會報告》第十四期(1924.12),頁32-38。
8. 基金來源:包括來自於廣州光孝堂北面興建的公理坊(七座三層的樓宇)的租金收入。基金用途:協助四邑教會自養經費。參梁圖光:〈譚沃心牧師傳略〉。
9. 參梁圖光:〈譚沃心牧師傳略〉。
10. 參譚沃心:〈協會三十年〉,《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三十週年紀念會暨二十三屆年會專刊》,頁25。
11. 參〈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會職員一覽表(1923年至1924年)〉,載於《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會報告》第十期(1923.11),頁31。
12. 參譚沃心:〈協會三十年〉,頁25。
13. 參譚沃心:〈協會三十年〉,頁25。
14. 參譚沃心:〈籌建本會新會所之經過略述〉,《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報告一九三六年》,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