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廬】阿月的故事

710

陳雅恩 家情軒中心主任

最近,有機會在電視上收看了一個主題是尋人的節目,其中一集的內容是說幾位記者找尋一個三十年前訪問的“街童”,看看他三十年後的生活。三十年前的訪問中,受訪對象是一位小學五年級單親家庭的男孩子,缺乏爸爸的關顧,與兄長不和,於是不喜歡回家,終日流連街頭、機舖、便利店等,曾經被不良少年毆打⋯⋯

後期,這一個少年人有機會來到一個中心,不再流連街頭,有飽足的午餐,有自出生以來第一次有人為他舉辦的生日會,有朋輩一同玩耍,有中心職員教導生活知識,令他不至誤入歧途。三十年後,這迷途小羊已長大成人,曾入迷途卻知返,自力更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夠養活自己。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是三十多年前香港經濟不好,教育水平不高,福利設施未完善,所以才會有這些情況出現。但當看畢這集節目,我卻有很大的衝擊,原因是三十多年後,類似的個案仍然在我們四週出現。今天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所服事的一個個案,一個與節目相似的個案。

阿月(化名)今年是一個小五的男學生,於他小一的時候,與哥哥阿健(化名)經媽媽的社工轉介來到家情軒,到中心託管,當時中心接見的社工瞭解了他們一家的狀況。他們是來自一個單親家庭,媽媽與爸爸已離婚,他們與媽媽同住,媽媽亦已認識一位男朋友,並生下了一位弟弟,由於媽媽患有嚴重情緒病,加上要照顧他們,未有出外工作,全家靠綜援生活。

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觸阿月時,都感覺他是一個可愛的小朋友,趣緻的外表,開朗的性格,很討人喜愛。但當深入相處後,悪夢開始了,他雖然已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但幼稚園低班所學的中英文字也不太識,中英數常沒有一科是可以自己處理,所有練習都需要有一個專人讀題,再教導多次才能完成,當不能完成或玩遊戲時輸了,會即時大哭,不能停止。

初時中心社工嘗試聯絡媽媽以了解情況,但媽媽卻保持一個較被動的角色,只強調孩子有讀寫障礙,所以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加上媽媽仍未與中心建立互信的關係,對我們仍存在一定的保留,所以我們嘗試用不同方法去讓這個小朋友容易一些學習。

隨著年月流逝,這個小孩子亦逐漸成長,學習上仍然進一步,退兩步,但至少在人際關係上已有改善,媽媽亦與中心建立一個良好的信任關係,得知他們家庭的困苦,除照顧他們兩兄弟的功課、品德教育外,亦不定期給予他們家庭一些食物的接濟,亦會給予媽媽心靈上的開導。阿月由起初“目不識丁”到現時已懂得背整個乘數表,數學科功課可自行處理;可以心平氣和與其他人一同遊戲,可以多一個“家”令他安心分享自己需要。

回想認識這個孩子的成長經歷,與電視的個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原來香港經歷三十多年後,我們身旁仍有這些有需要的孩子、有需要的家庭等候幫助,盼望主內弟兄姊妹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一點,多付出一些,因為你的付出,確實在一些人身上種下一顆愛的種子,或許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付出很微少,很微不足道,但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少少的付出對當事人當刻有多大的幫助。劉備曾告誡兒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0節亦曾提及:「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盼望大家在這疫情當中,除關顧家人的健康外,也多留心身邊有缺乏的,一點關心,一句慰問也可改變人心,互勉之。 亦希望大家為家情軒的事工多禱告,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