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心聲】陪伴

886

提筆之時正值中秋節,無論在手機的通訊程式或社交媒體均收到「人月兩團圓」的祝賀。能夠與家人、好友共渡佳節,大家平安無恙,自然是眾人所望。可是過去一年,身邊的親友良朋(當中不乏信徒和教牧同工)均相繼移居外地,道別的餐聚有增無減,離愁別緒,卻又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移民話題在香港並不是甚麼稀奇的事,皆因香港居民至今仍然享有移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比較特殊的現象是,過往的移民安排皆是預早計劃,而這次則有不少人是趕急啟程,甚至來不及跟親友說聲再見,好像是一覺醒來,已身在異鄉。

在短時間之內,有為數不少的人移居外地,對社會當然造成一定衝擊。然而這不獨是人才或經濟的流失,更是對人際關係和情感所帶來的負面衝擊。

相信大家最常聽到決定移民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下一代」。為著下一代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前途,故此決定移民。「這裡已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也是不少人決定移民的另一原因。反正香港已變得越來越陌生,倒不如到一個制度上比較習慣的地方(例如:英國)開展新的生活、尋找新的可能。況且能夠換來較寬敞的家居空間,人的心境也會開朗得多。

有人選擇(或無奈地要決定)移民,亦有人決心要留下來。留下來的可能是長者,又或者是客觀條件不允許他們離開的人。當然亦有人認為香港仍有許多發展機遇,這裡仍有值得眷戀的地方,貿然離開實屬不智,更何況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是特別圓。

無論有多少人離開或留下,教會在此地仍有當作和可以作的事。其中一項我認為是相當有意思的任務,就是「陪伴」。早陣子在電子閱讀平台讀到一本散文,名為《陪伴,是世上最奢侈的禮物》(註1),作者是台灣年輕作家蘇世豪。他想藉著這本書鼓勵讀者珍惜機會,陪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為時間不會等人,別讓自己活在遺憾中。閱讀此書時,也讓我想起多年前曾讀過的另一本書《默默相伴:給關顧者的指引和默想操練》(註2)。牧養關顧不在於喋喋不休,安靜的陪伴和守候,有時會勝過千言萬語。「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同在」就是最具體的陪伴。

在福音書當中,我們看見有些時候耶穌也需要他的門徒陪伴在側。耶穌登山顯榮(太十七1-13;可九2-13;路九28-36)、在客西馬尼禱告(太二十六36-46;可十四32-42;路二十二39-46),耶穌也有門徒的陪伴。馬大著緊的服事跟馬利亞專心聆聽和陪伴耶穌(路十38-42)更是經典的提醒例子。

使徒保羅身邊有許多同工,同時也是陪伴他生活的重要伙伴。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與保羅一起以織帳棚為生(徒十八1-3),亦與保羅在以弗所傳道(徒十八18-19)。保羅曾被關進獄中、在生命最後的歲月於羅馬被軟禁。在這些失去行動自由的日子中,西拉(徒十六16-24)、路加(提後四11)也跟保羅一起。當感到生命快到盡頭時,他極其渴望提摩太和馬可能夠在他的身邊(提後四9-11)。縱使活在充滿挑戰的時日裡,可是保羅絕不孤單!

正如在上面提到,移民所帶來的負面衝擊是在人際關係和情感上。留下來的人在理智上會諒解離開的人,但在情感上卻不好受。尤其是年長一輩,當至親不在身邊時,那份孤寂感縈繞心頭。倘若能夠得到信任的人,例如:牧者和主內弟兄姊妹,多予陪伴、聆聽和關懷,定可以幫助填補這個情感缺口。
「陪伴」並不是單向的服事,既是陪伴別人,也是享受別人陪伴自己,那是源於愛,也見證基督的愛。這是美事,也是珍貴的禮物。

註1:Peter Su著:《陪伴,是世上最奢侈的禮物》(台灣:時報出版,2019年5月)。
註2:莎拉˙巴特勒著,陳永財譯:《默默相伴:給關顧者的指引和默想操練》(香港:基道出版社,200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