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小傳】沒沒無聞,默默耕耘——畢生開荒傳道的李澍貴牧師

1203

容慧雯 本會執行編輯

在教會發展的過程中,總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段出現好些重要的人物,他們參與建立教會,熱心傳揚福音,推動切合社會的服務,與信徒同心協力推動教會成長。這些教會先賢的生平、工作與貢獻,往往被後繼者所傳頌,以文字或圖片記述下來,我們能從這些記錄中追溯他們的事跡,在緬懷他們的同時,也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

不過,在這眾多教會先賢的身旁或背後,其實還有為數更多卻鮮有被教會記載的一群,他們同樣熱愛教會,默默為主作工,為傳福音燃盡了生命,最後在主的懷中安息。有時幸運地,我們能從教會古舊的文書或刊物中,窺見他們的芳名。可惜的是,單靠這些既熟悉卻又異常陌生的名字,未能詳細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他們的生命故事,只能從時空狹縫中落下的零星碎片,東一塊、西一塊,把他們的事跡併合出來。

下文就是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的傳道者的故事。

1889-1892:從神學訓練開始

李澍貴,生卒不詳,成長背境不詳,長相不詳,僅知他為道濟會堂(即今之合一堂)會友,(1)而他的事跡也是從道濟會堂開始。

一八八八年,道濟會堂王煜初牧師為求替教會訓練傳道人材,於堂內開辦了小規模的神學訓練班,教授聖經知識、教會史及自然神學,日常更會領學生探訪和佈道作實務訓練。神學訓練班甫開始便招收了學生二人,翌年初再收生三人,李澍貴便是其中一位,也是最後一批入讀的學生,因為訓練班只辦了一屆,便沒有繼續開辦下去。(2)

一八九二年,神學訓練班課程結束,共有四人畢業,其中二人分別被派往醫院及九龍擔任傳道,另一位至晚年仍在教會樓下開設的書館藉教育傳福音。至於李澍貴,或許適時他年紀尚輕,又或許出於他個人力求深造學業,也有可能因他成績優秀,被教會視為可進一步造就之材,未來或能拓展國內的福音禾場。總之,只有他一人被遣往深圳,在巴色會李朗神學院繼續進修。(3)此後超過十年,有關他的行踪或事奉記錄不多,估計他可能留在華南一帶宣教。(4)直至一九零五年,李澍貴的名字再度躍入歷史之中,這一次的舞台是位於澳門的志道堂。

1905-1913:澳門宣教先鋒

澳門早自十六世紀中葉已租借予葡萄牙,至十九世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因著葡萄牙是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因此一直以來天主教教會在澳門佔有主導地位,多方阻撓基督新教開展傳道工作。後來,倫敦傳道會向英國政府反映情況,再由英皇向葡國力爭,兩國經多番交涉後,才開放予新教在澳門有傳福音的機會。(5)

一八九八年,倫敦傳道會與道濟會堂念及澳門乃福音初至之地,也是馬禮遜牧師安葬之處,以及首位華人信徒蔡高在此地受洗入教,深感不可不在澳門建立教會,於是組成澳門傳道會到澳門探訪佈道,得當地信徒廖德山醫生及余美德醫生先後借出寓所舉行崇拜聚會,廖德山更兼任義務傳道,數年間信徒日增,眾人極力倡建聖堂。(6)一九零四年廖德山舉家從澳門遷返廣州,李澍貴便走馬上任,應聘於一九零五年五月接任傳道主領會務;翌年四月,位於黑沙灣新堂落成,命名「志道會堂」。(7)現仍懸於志道堂聖殿內外有牌匾兩塊,門外之「福音初至之地」乃由道濟會堂所送,殿內後方「其道大光」牌匾,就是由十三位建堂倡辦人於新堂落成之時一起立匾,其中李澍貴一人是宣教師,其餘皆為信徒,包括前述的廖德山及余美德,以及慷慨捐出黑沙灣屋地建堂的謝榮。(8)

李澍貴在任志道堂初期,主要參與建堂前後的佈道和牧養工作。建堂後數年,有感堂址偏遠,不利傳道,遂於一九零九年在市中心另闢聚會地點,取名「真道研究所」,結合圖書閱覽與福音佈道,領人歸主。一九一三年李澍貴離任,他在任志道堂八年間,會眾不斷增加,經他領入教者就有七十餘人。(9)

1923-1938:從新界東至新界西巡迴佈道

關於李澍貴離任志道堂的原因,以及其後約十年間的去向,由於資料有限,未能找到明確記載。但從一九二三年年底出版的《廣東大會報告》中,發現他於該年六月被第六區會(即今之香港區會)選為副會長,並以第六區會副會長及香港新界禮拜堂代表身分,位列廣東大會各區會職員一覽表內。(10)由此估計,當年他離開澳門以後,極有可能返港參與新界的佈道事工。

一九二四年新界傳道會開荒牧師威禮士年老休假回國,同年二月按廣東中華基督教會大會典章、細則與辦法,按立李澍貴為新界教會的佐理牧師,接任新界傳道會巡牧,巡迴牧養由威禮士已建立之堂會,(11)計有元朗堂、長洲堂、全完堂、川龍堂、林村堂、屯門堂、大埔堂、大澳堂及沙螺灣堂等九處;(12)服事區域橫跨新界東至新界西,以及三處香港以西島嶼。另外,新界傳道會亦在上述各處辦有學校,因此李澍貴亦需兼顧學校工作,如一九二五年他於大澳小學創校之時曾兼任校主。(13)

所謂巡牧,主要職務就是到各地遊行佈道,以及巡視各堂工作,協助各堂發展聖工及排解各種困難,如人事糾紛及與政府交涉。簡言之,就是教會工作的開荒者,即到無人聽道的地方傳道,到有人聽道的地方建立教堂。(14)

李澍貴於一九三八年將新界巡牧之職交棒予鄭科林牧師,後來鄭科林在一份「新界教會概況」的報告中,曾這樣談及李澍貴:「李牧師任理新界教會十多年,辛苦勞瘁,諄諄善導,完成威牧手所創立之教會,同時並增加新田仲鸞學校,及上水的基址。」(15)屈指數算,自一八八九年李澍貴獻身神學,投身牧職,至一九三八年時歷時接近半個世紀。至此,李澍貴亦應屆退休年齡,然而他似乎仍未言休。在廣東協會第六區會於一九三九至四零年的報告中,仍見李澍貴撰文匯報那打素醫院的佈道工作,(16)相信他自新界傳道工作退下來後,轉以醫院作事奉工場;而這一記錄,暫為目前能找到有關李澍貴生平及工作的最後一片資料。

1958:最後的身影

一九五八年四月第12期《會訊》內,有一則遷葬禮消息:「本會新界第一任巡牧李澍貴牧師夫婦,在抗戰期間,先後在鄉間因病蒙召返天家,最近由李牧家人將骨灰運港安葬,於四月二十日(禮拜日)下午四時在薄扶林道基督教墳場舉行安息禮拜,由汪彼得總幹事,翁珏光牧師主禮,劉治平先生襄禮,張祝齡牧師講道,參加親友約二百餘人,本會新界元朗、全完、長洲三堂皆派有代表參加。」(17)

抗戰期間應指香港日佔時期,發生於一九四一年至四五年間,時段緊接李澍貴投身醫院佈道之後,估計他與夫人回鄉可能為避戰亂,亦有可能看到國內四處流竄的難民有福音的需要,卻萬萬未料到此行竟是他最後一段旅程。可以說,李澍貴至死從未御下傳道使命,畢生為傳福音鞠躬盡瘁,數十年來辛勞作工,離鄉別井,東奔西跑,死後十數年還要舟車勞頓,才真正返回成長之地長眠。當年,還有新界三堂派出代表及二百餘位親友參加他的遷葬禮;今天,能記起李澍貴牧師的名字及他傳道的事跡,又有多少人呢?

1 王誌信:《道濟會堂史——中國第一家自立教會》(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6年),45。另外,關於李澍貴的家庭資料,他至少育有一女名永真,於一九二五年在道濟會堂領洗,參《香港般含道中華基督教會堂會務週刊》(1925年4月19日):2。
2 王誌信:《道濟會堂史——中國第一家自立教會》,22。
3 同上。另,巴色會為今之崇真會,李朗神學院為樂育神學院的前身。
4 文中提到倫敦會由從化調李澍貴到澳門主理志道堂會務,顯示一九零五年以前,李澍貴可能受職於倫敦會,被派往華南之內廣東省一帶宣教(從化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參張祝齡:〈倫敦會歷史〉,《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會報告》14期(1924年12月):19。
5 〈澳門志道基督教會一九二四年〉(出處不詳):10-11。
6 王誌信:《道濟會堂史——中國第一家自立教會》,28、45。張祝齡:〈倫敦會歷史〉,同上。劉紹麟:《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史:從一八四三年建基至現代》(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2003年),139-140。
7 〈澳門志道基督教會一九二四年〉:10。
8 蘇成溢:〈我們的教會:其道大會、延照於世〉,鄭祖基編:《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一百周年紀念特刊》(澳門:澳門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2009年),12-13、36。
9 〈澳門志道基督教會一九二四年〉:10-11。
10 《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大會報告》10期(1923年11月):25、32-33。
11 張祝齡:〈倫敦會歷史〉:18-19及鄭科林:〈新界教會概況〉,《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合一堂二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1946年),41。
12 李志剛:〈威禮士(1863-1950)〉,李金強主編:《香港教會人物傳〔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週年誌慶系列〕(1915-2015)》(香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2014年),17。
13 中華基督教會大澳小學網頁:學校簡介https://www.ccctaiops.edu.hk/drupal/zh-hant/schinfo_brief (2021年12月1日瀏覽)。
14 李志剛:〈威禮士(1863-1950)〉,16。
15 鄭科林:〈新界教會概況〉,41。
16 《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報告(1939-1940)》,29-30。
17 《會訊》12期(1958年4月6日):9。

圖片說明

  1. 十三位倡建董理於1906年春所立的牌匾,記錄了志道堂創堂的重要一刻。
  2. 此幀攝於1911年聖誕日的志道堂會友合照,未知當時的李澍貴宣教師是否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