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你打唔打?

946

羅國柱宣教師 灣仔堂

近日城中熱話,必然是「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各個媒體紛紛報道有關疫苗的新聞和資料,包括接種人數、接種者的身體反應、世界各地的接種經驗等;社交媒體用戶也爭相在媒體中發表意見、轉載資料、討論應否接種等,大家都十分關心這項大事。基督徒關心社會,不但關心個人和社會大眾的福祉,同時以信仰角度思考社會事務。順應潮流,筆者也收集了一些資料,與君分享;戴上頭盔,筆者並非醫學專家,斷不敢妄言,閣下的醫療事項,還請請教專家。

復必泰和科興

以現時為止,香港政府引入了兩種疫苗復必泰和科興,並且開始了兩階段的接種計劃。先了解復必泰。這款疫苗英名為BNT162b2,中文名為復必泰,由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研發和製造,是基於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平台針對新冠毒病研發的一種疫苗。根據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論文〈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對於16歲以上的接種者,保護率達95%。副作用方面,這論文指出 83%人會接種處局部疼痛、47%疲勞、42%頭痛等。袁國勇醫生指出,每100萬人有10人(0.001%)會對疫苗裡含有的多聚乙醇產生過敏,出現哮喘或紅疹、風癩、舌頭腫脹的副作用,疫苗接種中心或私家醫生需備有腎上腺素,預防以上反應。由於這批復必泰疫苗內裡的mRNA將會大程度地刺激免疫系統,導至約14%的接種者會出現發燒等副作用,這並不適合為患有「非常虛弱」的長者接種。他指出,倉鼠實驗證明接種疫苗後身體已有即時性的保護作用,對抗疫極有幫助。以色列去年十二月開始施打疫苗,全國約900萬人口已有約40%接種完畢,接近400萬人已注射建議的2劑輝瑞/BioNTech疫苗,另500多萬人則已注射一劑,疫苗對無症狀感染的保護力達到94%。以色列衛生部次長李威(Yeheskel Levy)表示:「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人口和未接種疫苗人口相較,染疫的發生率已大幅降低。從COVID-19住院病例明顯減少可見。」

科興疫苗,原名為克爾來福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CoronaVac),是中國生物製藥公司科興生物開發的新冠病毒病疫苗。克爾來福是一種滅活疫苗,由已殺滅的病原體製成,通過其中的抗原誘導接種者體內細胞產生免疫功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感染與免疫副教授羅大海表示,這是以比較傳統的方法製成的疫苗,滅活疫苗使用廣泛而且非常成功,例如狂犬病疫苗。今年一月十三日,科興董事長發佈了一組數據:土耳其第三期臨床測試有效率達83.5%;印尼三期臨牀試驗保護率為65.3%;巴西三期臨牀試驗從二零二零年十月開始,試驗結果顯示重症保護率達100%,對高危人群總體保護率達50.3%。有論者認為保護率只有50.3%,實在令人失望;然而這次是應用在一些高危的醫護人員身上,而且第一和第二劑疫苗接種只相隔兩星期。如今,跟據相關資料,香港的做法是相隔四星期才接種第二劑,效果相信會更好。副作用方面,對於18-59歲的接種者,出現頭痛的副作用為1.4%,作嘔為1.4%,肌肉痛為2.1%。雖然副作用不大,五類人士仍宜接種:1)對所接種疫苗中的成分,或生產工序中使用的物質過敏,或曾接種同類疫苗過敏;2)過往曾發生過疫苗嚴重過敏反應者;3)患有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4)患有未控制的嚴重慢性疾病者;5)懷孕期或哺乳期婦女。

比較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教授表示,兩款疫苗各有千秋:科興疫苗—低風險,低回報(保護率);復必泰—高風險,高回報(保護率)。他表示:「以我為例,我接種了科興疫苗⋯⋯我家族中有成員曾有嚴重過敏,加上我個人的年紀、工作環境、生活需要等綜合考慮,科興疫苗十分適合我。建議市民未來也可循近似的方向作出選擇,積極接種。」

關於疫苗的討論

雖然在香港有部分復必泰疫苗和科興疫苗的接種者出現嚴重反應,甚至死亡,然而醫學界一直以科學研究來察驗這些案例是否與疫苗有關。如上文〈Safety〉顯示,在復必泰疫苗研究中,有兩名接種者在研究追蹤期間死亡,死因分別為動脈硬化和心跳停止,但兩者都被判斷與疫苗無關。而同期,亦有四名接種「安慰劑」(即無打疫苗)的試驗對象離世,死因為中風、心肌梗塞或死因不明。可見接種者的死亡不一定與疫苗有關,換句話說,他們即使不接種疫苗,他們也可能因自己本身的疾病離世。至於科興疫苗的死亡資訊,截至二月二十八日,全球共有4,400萬人已接種科興疫苗,56人死亡,當中有20宗個案為心血管疾病,年齡介乎50至98歲,均被評估跟疫苗無關。相對香港的病史,二零一八年平均每日有1.3人死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10.3人和8.3人因冠心病及腦血管疾病死亡,二零一九年有7,300人次因心肌梗塞入院,10,300人次因急性中風入院。故此,接種者死亡與疫苗的關係,需要蒐集大量的資料,包括當時人的病歷、整體社會的反應、世界各地的數據、與參考測試(reference)的對比等,才能確定兩者的關係。然而,綜觀全球數據,兩款疫苗都十分安全,可見「先後次序」不一定等於「因果關係」。

香港和內地的接種計劃不同。香港首先為60歲以上人士接種疫苗,因為他們的死亡率最高。相反,國內則先為18-59歲接種,特別是那些高風險和高傳播人群。然而隨著新冠疫苗臨床研究數據的不斷完善和疫苗供應量的不斷增加,疫苗接種目標對象亦逐漸擴大,香港開始了第二階段,開放給30至59歲人士等14個優先群組,而北京等大城市亦開始為60歲以上人士接種。

不少醫學家和醫生都鼓勵市民接種。袁國勇認為,當社會大約有70-80%的市民接種疫苗,疫症的傳播點才會基本上斬斷。同時,我們應該繼續做好個人防疫保護、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家居衞生、記錄行程等。願香港早日康復!

打針的信仰反省

有關疫苗接種的新聞和資源多不勝數,而在我們參閱和分析這些資料時,難免帶著過去一兩年的情感,判斷是否相信這些資訊。筆者承認,若不是經過醫生弟兄解釋,再花上時間精神閱讀和整理,自己也因著自己的限制而陷入無知之中。對事物的「不懂」,我們可以將勤補拙,花些時間精力,一步一步了解;然而,如果我們首先先入為主,將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情感凌駕於理性,其實是我們生命的軟弱。作為基督徒,我們被呼召天天跟從主。活在大時代中,每天大量接收似是而非的偽術語言、煽情動人的文宣、慷慨激昂的宣告,以及惡語傷人的威嚇。保羅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羅十二2)「效法」,英文為conform,意思是不要被這個世界「塑造」你的人生,換句話說,即是不要隨波俗流。當身邊不少朋友都有相同的想法時,更需要留意這是否上帝的心意。保羅續道:「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我們需要每時每刻辨別上帝的心意,因為我們常常被世俗和自己的聲音主導自己的人生,這都不一定是上帝的心意。關於上帝的心意,筆者有兩點分享。

首先,辨別上帝的心意需要理性。熙篤會修士、明谷修院院長伯爾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1091-1153)被尊為中世紀靈修之父。伯爾納德重視個人與上帝互動的關係,神學是為認識上帝(to know God),非有關上帝的知識(not about God)。神學知識和理性是用來使我們更愛上帝,更能夠辨別上帝的聲音,因為上帝斷不會要求我們做一些違反真理、有違常理的事。他警告,沒有理性和知識的宗教熱情是危險的,我們必須學會事事辨識(林前五)。以接種疫苗為例,我們應該嘗試參閱更多資料,而非一些過於簡化的懶人包;分辨那些只顧自己利益的政客,和以專業學問分析事物的學者,辨別他們的言論,注意他們的動機。「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不斷增長,使你們能分辨是非,在基督的日子作真誠無可指責的人。」(腓一9-10)

另外,面對內心政治上的偏好和情感,我們應該追求「神聖的無我」(holy indifference)。屬靈操練的目標是一生追求主的榮耀,放下自己的執著,釋放我們不再被心中的忿恨和苦澀所纏,活在屬靈的自由裡。這稱為「神聖的無我」。唯有在靈裡達至這狀態,我們才能分辨上帝和自己的聲音,並在現實的處境中做有智慧的決定。要達至這狀態,我們不是追求「空」,而是追求「滿」——被主充滿,也充滿在主裡(約十五4)。這境況有如一隻水杯,浸入滿了清水的大水盆中,水杯內充滿水,水杯又被水所包圍。我們同樣追求內心被主充滿,同時又被主所包圍。所以,我們可以如此練習禱告:(一)默想主的愛:每天感恩祈禱,數算上帝的恩典。唯有沐浴於上帝的愛中,才能軟化自己的內心,不再自我中心,並且深深地明白上帝的慈愛和美善,充滿喜樂。這感恩的操練,直至驚訝自己比別人幸福很多,才算完滿。(二)認罪和悔改:罪是心靈的疾病,沒有認罪,人不能成長。上帝是罪的醫治者,我們若承認自己的罪,上帝必定赦免和洗淨我們(約壹一9),幫助我們邁向信、望、愛。認罪祈禱時,先承認現實的真我和理想中的我的差異,之後承擔責任,祈求主的憐憫,亦緊記接受主的赦免,並且改過。認罪悔改不是為賺取上帝的愛,而是使自己更溫柔,更敏銳上帝的憐憫,不再驕傲。(三)讀經:讓經文擴闊我們的心。讀經時,嘗試留意作者的寫作動機、思考經文與我的關係、運用心智和心靈慢慢讀,保持警覺(attentiveness),讓經文向此時此地的自己說話。

其實,這次疫苗接種計劃,正正反映我們作為香港基督徒這兩年來走過的路、哭過的淚、受過的傷。這樣的信仰反省,不是責備自己種種的不是;相反,這是醫治的時刻,這是回到最偉大醫者耶穌的跟前,讓他的愛醫治我們、他的赦免包紮傷口、他的話話成為屬靈的疫苗。甚願我們得蒙上帝醫治新冠病毒,也醫治我們的創傷。誠心所願。